看好还是看衰?8位业界大咖这么看Serverless的2018
导读:
Serverless,也称为FaaS(功能即服务),它并不意味着没有服务器在执行繁重的任务 ;而是用户看不到或者不必维护服务器,并且不关心它所在的世界。小数之前跟大家分享过多次Serverless的话题,比如,思考+案例,大咖研究了Serverless14个月,优缺全体现!,再比如,容器之后的下一个明星,关于无服务器(Serverless)架构你要搞懂的8件事。今天这篇主要由8位业内意见领袖谈2018Serverless的去向。
在所谓的无服务器IT系统中,数据工作负载是如何处理的?
亚马逊的AWS Lambda是无服务器计算最大、最著名的例子,它的未来对很多IT人来说是非常诱人的。Lambda是由 Amazon开发的一个事件驱动的计算平台,当特定事件发生时,它会自动触发或执行代码。Lambda只在需要时执行代码,并自动伸缩,为企业处理一些数据流程和应用程序,提供潜在的成本节约和灵活性。
Amazon 在2014年发布了Lambda,作为企业在云中运行代码的“无服务器”平台,不需要物理服务器,也不需要在企业端提供或管理任何服务器。
1、Serverless无服务器是未来的潮流
在应用程序代码方面,AWS支持Node.js、Java、c#和现在的Python,只要开发人员在其中一种语言中编写代码,代码就可以在Lambda运行环境中运行,并利用Lambda资源。
亚马逊并不是唯一的FaaS供应商,其他还包括谷歌云,微软Azure,IBM OpenWhisk和开源项目Iron.io,以及Webtask。
无服务器的工作负载生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如果IT界的各种预言者都是正确的,那么它将很快在我们眼前成长起来。
以下是一些来自行业专家对serverless未来的展望:
>>>>Sumo Logic (相扑逻辑):无服务器计算可能是继容器之后的未来
AWS的采用率几乎翻了一番,从2016年的12%上升到2017年的23%。serverless的整个想法是,它通过完全跳过容器和DevOps将微服务转移到未来。事实上,有四分之一的开发人员已经在使用serverless,这对于遵循应用程序架构和采用的人来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IT领导者已经在谈论DevOps,但是serverless将它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NoOps”——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应用程序在云中运行。
>>>>Avere Systems技术总监Dan Nydick : 我们将看到更多serverless技术和托管服务
企业经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计算基础设施,这不是他们任务和使命的核心任务。公有云的好处之一是,将应用程序迁移到云上之后,企业不再需要管理这些基础设施。云供应商提供了越来越高水平的管理服务,允许客户专注于自身业务,而不必被虚拟机、web服务器或数据库管理分散注意力。
我们将看到更多使用托管的、可伸缩的web服务(如谷歌 App Engine和AWS Beanstalk)和无服务器技术(如AWS Lambda和谷歌CloudFunctions),作为管理和部署复杂企业应用程序的更经济的方式。
“我们预计云供应商将继续向更高级别的托管服务发展,例如完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谷歌Cloud Spanner),以及第三方出售托管在公有云(Azure Managed Apps)中的应用程序的新能力。”
>>>>Atlassian平台负责人Steve Deasy:2018将如何改变软件的构建方式
“随着来自主要云供应商的支持,无服务器的框架将会受到欢迎。”此外,数据驱动的应用程序将继续受到欢迎,而对工程师需求的支持也将以工具、基础设施和争论(wrangling)的形式出现。在《Mortal Kombat》中提到,Kubernetes将给现有的平台带来致命的灾难。
>>>>Evident.io公司CEO Tim Prendergast和客户解决方案副总裁John Martinez:容器和无服务器计算增加,它们会带来安全问题。
“2018年,公司将采用云计算的方式,传统的基于主机的操作系统将变得无关紧要,或者需要重新设计。”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没有人真正准备好保护所有这些容器和功能计算,但是人们还是采用了它。
>>>>Contino公司主席Jason McDonald:无服务器采用将继续增加其影响。
“Serverless将从云产业的小角落转移到聚光灯下,因为它解决了IT三个关键领域的管理:速度、成本和风险。事实上,亚马逊推出AWS Fargate,这是一种创新,它通过删除服务器,消除运行ECS集群所需的基础设施管理,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容器的演化。
目前,至少有一家美国主要银行正在运行企业级应用程序,这是一个基于Lambda的专职基础架构,可解决成本和规模问题。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类似这样的故事,基于云的堆栈越来越多地迁移到无服务器架构中。
>>>>OVH US公司技术布道者和首席系统工程师 Paul Stephenson: 无服务器计算解决哪些用例将会更清晰。
“这项技术目前非常具有探索性,事件驱动的技术仍在继续。”很高兴看到这一领域发生的一切, 因为IT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提高企业业绩表现,同时保持相同或较低的风险状况,这将推动企业进行调研和投资。”
>>>>Data Expedition CEO Seth Noble: 2018年,Serverless将与其他技术整合
云供应商给客户和第三方留下了许多关键的云迁移元素。这为一些关键领域(如数据输入、数据组织和应用部署)带来了隐形成本。2018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客户要求实际的解决方案,如真正的网络加速,缩小对象存储和文件存储之间的差距,以及更好的工具来集成基于无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和无服务器服务。
>>>>Platform9 CEO Sirish Raghuram: Kubernetes将会在AWS Lambda无服务器部署中变得更有影响力。
Kubernetes不仅可以让云更容易交叉使用,还可以降低云提供的其他高价值应用服务的价值。比如Lambda,用于无服务器计算。有很多开源的替代方案,比如Fission,开源并运行在任何Kubernetes集群上,提供了相同的价值主张。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说明云提供商自身原生服务的价值可能会发生级联变化,还会发生在Kubernetes生态系统中可用的应用服务范围内。
2、7大提供FaaS的开源无服务器框架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意识到物理硬件的利用率越来越高。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企业开始逐渐将虚拟机用于即付即用的服务中,AWS在2014年推出了Lambda服务,引入了云计算的新范例,如今已经成为通常所说的无服务器计算。在无服务器模式中,企业将功能作为服务付费,而不需要为永远在线的状态虚拟机付费。AWS lambda开创了serverless,现在有多个开源项目构建可用于多重部署的无服务器框架:
1.Apache Openwhisk
IBM启动了apache openwhisk项目,现在它是IBMCloud Functions服务的基础。
2.Fission uses kubernetes for serverless
由云服务供应商Platform9领导的开源Fission项目是一个基于Kubernetes的无服务器框架。”Fission是开放源代码项目,旨在成为lambda事实上的开源替代品,”Madhura Maskasky,PLatform9的联合创始人,在2017年1月采访时对eWEEK说。
3.IronFunctions
IronFunctions是一种以Go语言编写的FaaS平台。功能是任何云计算,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提供开源无服务器计算平台。
4.Fn project backed by Oracle
2017年10月甲骨文公司宣布开源Fn项目,为apache许可的无服务器项目。
5.OpenFaas
OpenFaas 是一种能够使docker或者kubernetes都变成无服务器的开源项目,是一种FaaS框架。
6.Kubeless
开源框架Kubeless是由2017年3月被Bitnami收购的软件供应商Skippbox开发的。
kubeless是一个kubernetes本地无服务器框架,具有符合AWS Lambda CLI的命令行界面(CLI)
7.Riff
在最新的开源无服务器框架中,Riff项目得到了关键支持,并且是即将到来的Pivotal Function Service(PFS)的基础。
**>>>>
调查显示企业不断从私有云转向公有云**
一项对300名IT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公有云系统将继续快速增长,因为企业将把他们的本地数据中心资产转移到云平台。
Serverless这种新兴的云计算服务交付模式为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带了很多好处。它提供了合适的灵活性和控制性级别。Serverless架构正在彻底改变软件开发和部署流程。
原文链接:
1、Predictions 2018: Why Serverless Processing May Be Wave of the Future
http://www.eweek.com/innovati...
2、7 Open-Source Serverless Frameworks Providing Functions as a Service
http://www.eweek.com/cloud/7-...
相关阅读:
25篇技术干货说尽微服务、Service Mesh、容器、DevOps | Meetup年度实录集
最佳实践 | 7大维度看国外企业为啥选择gRPC打造高性能微服务?
**添加小数微信:xiaoshu062
备注公司、姓名、职位
小数将拉您进入相应技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