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一更还能获得千万元融资?“星球研究所”的内容创业之路
来源:新榜(微信:newrankcn)
作者:夏之南
这是一个令人读起来心潮澎湃的公众号,背后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内容创业故事。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如果你在朋友圈读过他们的文章,肯定和我一样,着迷于那些精致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沉醉在一幅幅大气磅礴、精彩绝伦的图片。
回头来看, 2016 年的冬天,微信公众号的红利几乎消失殆尽,行业里充斥着“现在做公号已经晚了”的声音,“星球研究所”像一颗小小的气泡,从这片温润的新媒体土壤里慢慢冒了出来。
彼时,内容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创始人耿华军开启第二次创业,似乎再次证明内容创业的道路上“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因为看到优质地理内容极度稀缺,他带着兴趣和热情毅然冲入这条赛道。
坚持“佛系更新”走精品路线,“星球研究所”凭借优质的地理内容积攒起 100 万粉丝。近日,他们刚完成A轮 1000 万元的融资,由人民网文化产业基金和飞马旅投资。
今天,我们和“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一起,聊了聊属于他们的内容创业故事。

团队成员从粉丝中来
连投资人也是粉丝
十天才推送一次,这绝对是“慢一拍”的公号团队。
在处处弥漫着“快消品”气质的内容环境里,“星球研究所”的成稿速度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两个月只为写一篇稿子……”他们像一伙慵懒的匠人,在背景嘈杂的工业时代,偏居一隅,敲敲打打制作着手里的每一篇内容。
创始人耿华军系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干过传统媒体,也做过房产互联网。
“感觉外面都做App,我也要弄一个。” 2015 年,他拍脑袋开始了首次创业,因为既不接地气,也非自己擅长,项目失败了。
他解散了团队,一个人在家闷闷想了几个月,反思、总结自己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势是做出版 5 年、做房产互联网 8 年,但一直是在做内容,个人业余最喜欢的就是地理,看《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许多年,但在新媒体领域我看了很多内容,都没有自己满意的,就想不如我来做吧。”
2016 年 9 月,他摸索着进入内容行业。

最初,“星球研究所”保持着 5 个人的团队,目前有些新人加入,增加至 9 个人。耿华军说团队成员都是从粉丝中来的,大家有共同愿景。
比如,研究员丁宥希,就是因为偶然在知乎刷到“星球研究所”瞬间被吸粉,投出简历。她说:“当时从知乎追到微博再来到微信,真是感觉:怎么写公众号还可以有这种操作!实在太良心了……”
去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人民日报社主办的“ 2017 科普中国”活动中,他们被评为“十大科普自媒体”。
新榜: 2017 年 2 月“星球研究所”完成天使融资,那时候,说起来公众号领域已经一片红海,竞争激烈,整个行业也面临着打开率下滑等焦虑,当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耿华军:当时的确身边的人都不看好,我个人判断,整体下滑,不代表细分领域的情况,地理基本没有人重视;公众号是一片红海,但地理公众号不是;整体下滑,但关注度更多向优质内容集中,反而是我们做深度长文、精品内容的优势。
现在也仍是这种趋势,我们公众号打开率极其高,后台天天催更,表明大家渴望这样的精品内容,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满足他们。
新榜:这次融资过程顺利吗?为什么想要融资?
耿华军:非常顺利,见了两次就定了,大家价值观一致、目标一致。
这轮的两位投资人(人民创投总经理赵亚辉先生、飞马旅CEO钱倩女士)都是在“星球研究所”刚起步时就关注的铁粉,可以说是真爱了。他们最开始都只是个人特别喜欢,没往投资方向想,但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事有价值,不光是个人兴趣了。
主要是扩展我们的产品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也能和跟随者远远拉开差距。
新榜:团队平时一般都有什么休闲活动?
耿华军:最好的团建就是带领团队打胜仗,我们的团建就是生产最好的内容(笑,不带大家吃喝,估计同事要造反了)。欢迎有共同兴趣的人加入我们。

花两个月打造一篇爆文
内容更新很佛系
虽然“星球研究所”的更新速度慢,追求精品和深度的路线,为他们带来不少铁杆粉丝。
近段时间,更是频频打造百万阅读的爆款。比如,不久前推出的《什么是成都?》创造了 350 万阅读,文章以七十多张照片,图文并茂,缓缓勾勒出雾都成都的历史、地理、文化……全貌。

耿华军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做了两个多月,时间很长,虽然没有具体核算成本,加上人工成本,5- 6 万肯定是有的。
和这篇《什么是成都?》异曲同工,开创“什么是河南”“什么是湖南”等风格的是去年国庆期间推送的这篇《什么是中国?》(点击阅读),文章以令人拍案叫绝的“上帝视角”图片圈粉无数,不仅在朋友圈刷屏,还被“人民日报”等央媒转载。
正是这篇内容第一次让更多人认识了“星球研究所”。根据新榜公众号回踩的数据, 2017 年 2 月至今,“星球研究所”一共只推送 67 篇内容,其中诞生 46 篇10w+。

如今,用户常常抱怨公众号里“震惊党”“标题党”横行,从上图来看,“星球研究所”的爆文标题简直算得上一股清流,甚至很佛系,比如只有一个字《家》。
耿华军解释,这就是他们的风格,“我们的读者可能不太被标题党吸引力,他们鉴别力都很强,对我们也挑剔。反而这种标题简单、干净,最受欢迎。”他说。
新榜:你们的粉丝画像大致怎么样?有哪些特点?现在的涨粉情况如何?
耿华军:基本都是喜欢山川自然、人文风情、旅行,有比较强的审美能力,积极、阳光,“热爱地球、热爱人类”。

《别了,卡西尼》中的示意动画,图片源自@NASA
年龄上从初中生到退休都有,没有特别明显的分布;基本没做推广,自然增粉,我们文章不多,但每篇都有吸粉能力,最多一篇带来 12 万粉丝,少的也有一两万。
新榜:社群运营方面你们有做哪些探索吗?平时和粉丝怎么互动?
耿华军:没有做太多,我们会有专家、摄影师的群,热心读者也有一个小群,主要是讨论一些地理、摄影问题。
新榜:从更新频率来看,你们绝对配得上“佛系公号”的称号,为什么保持这样的节奏?面对其它号日更多条,你们的内心会焦虑吗?
耿华军:我们主要还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更新,不达标就不发。
不焦虑,但也觉得很对不起大家,后台催更太多,能催更的都是特别热爱我们的,但我们的确还没有足够产能,对大家的消息也没能一一回复,很抱歉。
新榜:之前接受采访时,你没有提到每篇内容的生产成本跟高,差不多3- 5 万元,都花在哪些上面?
耿华军:主要人员成本,1/ 3 是摄影作品的成本,2/ 3 是我们的人员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