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普兰为啥提前过新年?
中国西藏网讯 刚送走了林芝工布新年,时隔一个月,就迎来了阿里地区普兰新年。今年12月19日是藏历的十一月一日,也就是普兰新年的“大年初一”。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普兰人民取“金水”、炸“卡塞”、煮“古朵”,欢歌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普兰新年和其他藏区的新年并无本质区别,存在很多相像的地方,最大的差异可能就是新年的时间差异。西藏民俗专家表示,由于历史、地域、气候与节气的不同,西藏各地农耕农作的时间各异,新年的时间因此有所不同。普兰新年就是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推算一年一季一月的原始苯波历法推算而来的,每年苯波历法的大年初一和现行现代藏历的十一月一日是同一天,所以普兰新年相较春节一般会提前。
清晨天刚亮,家庭主妇在天亮之前从远处沟溪里背回一桶水,俗称“银水”敬献到佛堂里,并煮一锅青稞粥,在家人起床之前在被窝里喝。日出时再背一桶水,称为“金水”,给家人做酥油茶。“金水、银水”,只有那些勤劳能干辛苦的家庭妇女才能获取此水,这神圣的“金水、银水”主要用于供奉神佛。只有勤劳能干的家庭才有能力获取此水。这神圣的第一碗“金水”,装在数十个铜碗里,最先供奉神佛;也可用于牦牛、黄牛、绵羊、山羊、马匹饮用;更适合于家人食用,有福气好、幸运、吉祥的意味。
在普兰,人们特别敬重长辈,过年会先把装饰一新的羊头、切玛、青稞苗置放在高处的供桌上,祈祷新年吉祥如意好运到来。父母或家里长辈坐在卡垫上,晚辈要给父母亲磕头,普兰语称“恰才”,意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长辈的教导。这一古老的民风习俗从祖父辈传承到儿孙,世代传承,保留至今。
藏历十月二十九中午,普兰县多油村的男人、孩童聚集在打谷场上,最前面的男子敲着达玛鼓,带领村民环绕田地,走向各村落约定的场地,双方举行交换仪式,将各村落准备的青稞、盐巴、油饼进行交换。这个习俗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的冬季,村落里有一贫穷的农户,因家中四壁空空,衣食无着,生活窘迫,储存的粮食、盐巴不足以过冬,就到别的村落乞讨。好不容易乞讨到一点点青稞和盐巴,归途中突降大雪,刚回到村子附近的一块田地旁,农户不慎跌了一跤,辛辛苦苦乞讨来的青稞、盐巴全都洒落在地上,与雪混合在一起,难以捡拾,农户后悔不迭,不知这个冬天将如何熬过。不曾想来年恰逢风调雨顺,就在这块洒落青稞、盐巴的青稞地里,青稞长势非常好,收成比往年还多,村民们就认为洒落的青稞、盐巴有某种特别的暗示和象征意义,从此以后村落间自发形成了乞讨青稞、盐巴的民俗活动,借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青稞有好的收成,继而成为不可或缺的仪式之一。
晚10点钟,科迦的男人们在海螺法号声中走出家门,自动来到科加寺前小广场聚齐,寺庙僧人身着僧装,戴上面具,表演宗教舞蹈,庆祝新年到来。村中的男性走进嘎加拉康院内天井,由主持者用急促流畅的语言诵经祈祷,祝福新年降临。之后众人来到寺庙的二层楼台上,环绕成圈,祈祷新年吉祥。晚12点,全家聚齐,喝下母亲用糌粑、面粉熬煮好的吐粑“古朵”,古朵内有面食包裹的九种象征吉祥寓意的物品,某人吃到某个包裹的物品,就象征他新的一年的福气如何。
第二天早晨天尚未放亮,大约5、6点钟,母亲早早起床,给家人们做好羌果,端到床头,让家人们品尝,然后再美美地睡个回笼觉。勤快的少女们打着电筒,早早来到水源地,取回第一桶新水,寓意新年顺利,吉祥如意,祈祷新的一年福气满满。新水一般供奉在佛堂,给家中的长者和村落的孩子们饮用,他们三五成群,相约到各家各户乞讨新年福气,唱起祝福吉祥的歌谣,得到邻居赠予的吉祥礼物。
据了解,在藏历十月三十白天,妇女们给孩子和自己洗发,准备过年的材料,如酿制青稞酒、制作油炸果子等。晚上10点左右,家中派出男性,举行驱鬼仪式。大年初一的上午,全村的男人们骑上骏马,到村落的山神处祭祀,更换经幡,诵经祈福。各家各户回家后就在家中聚会,一般是不出去的,个别时候,家中派出两三个青年男女手持青稞酒和酒碗,端着切玛盒,切玛盒内装有青稞、糌粑、五彩的吉祥草,带上青稞酒,到隔壁邻居或亲戚家拜年,见面后,互相祝福吉祥,敬献青稞酒,各自抓起对方切玛盒内的青稞粒抛向空中,摔三下,祭拜天、地、神,祈祷新年吉祥如意。
普兰民众认为,从藏历十一月一日起,世间万物开始新一轮,人们在新年初一到来之际打扫自家卫生、洗头、换新衣、放生牲畜,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中国西藏网 文/ 赵二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