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启示录
摘要: 硅谷早已没有了硅,江湖依然流传着硅谷的传说。
前辈吴军的《浪潮之巅》称得上是一部创业圣经,它记录了历次技术浪潮中改变世界的公司:Apple、Microsoft、Yahoo、Google、Facebook…从它们的沉浮中,我们可以试着理解每一家公司成功与失败。
分析单个公司的成败相对简单,因为它独一无二。但是,要理解孕育这些公司的硅谷,就比较难了。硅谷复杂太多,有着风格迥异的创业者和公司,还有不断演变的行业:从半导体,到PC,到互联网,到Web 2.0,到移动互联网,再到汽车、生物、航天,还有人工智能,硅谷已经蜕变了多次,但是它依然是那个不断创造奇迹的硅谷。
那么,硅谷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吴军老师再次给了我们答案 –《硅谷之谜》。这本书写了很多有趣的段子,也有不少深刻的观点。不敢说完全理解了这本书,但是它至少给了我一些启示。
什么是未来?
《奔腾年代》是一部关于硅谷英雄的美剧,主角Joe痴迷于追逐未来,为此苦苦挣扎,他一次次清空自己重新开始。幸运的是,他每一次都站在浪潮之巅,引领时代。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公司,能够在某一次浪潮中有所成就,就已经足够了,怎么可能每一次都那么幸运!所以Joe其实是硅谷的象征,因为只有硅谷每一次都可以看清未来:
50年代末,小沃森成为IBM的第二代总裁,他察觉到了计算机的重要作用,于是投巨资发展计算机,为此在硅谷建立了全新的研究中心;80年代初,格鲁夫停掉了英特尔正在盈利的动态存储器业务,集中精力到处理器业务;1981年,盖茨从乔布斯展示的图形界面看到了未来的操作系统,花了9年时间全力赶超。
因为认准了未来,于是果断行动,IBM和英特尔才能成功转型,微软才可以后来居上,避免了在新的技术革命中被颠覆。相比之下,当Google崛起的时候,雅虎还在坚持对成千上万的网站进行手工分类,而不是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信息,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啊!
那么,当下的未来是什么?人工智能!这个观点一点都不酷,因为大家都在聊这个,或许你还将信将疑。自动驾驶真的更加安全吗?机器人真的可以帮我们做家务吗?计算机真的可以自动编程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并没有真正相信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时代,个人与公司应该如何自处,这是我们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工程师文化?
硅谷很多伟大的公司,都是工程师创建的,比如Microsoft、Yahoo、Google和Facebook。这与硅谷盛行的工程师文化应该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不妨感受一下Google的做法:
每个工程师可以得到两个崭新的24英寸液晶显示器和一台高性能主机,外加一台最新的笔记本电脑;一名资深工程师,可以决定数万美元的采购;写程序最高级别工程师可以享受全球副总裁的待遇。
国内很多IT大佬,也都是工程师出身:马化腾、李彦宏、丁磊、雷军…而且现在工程师的收入都还不错。但是,相比之下,国内工程师的地位还是有所差距的,更多的程序员热衷于从事管理职位,也就是“当官”。程序员被戏称为“码农”,或者被贴个标签“IT男”,我很反感这些称呼,因为他们远远低估了工程师的价值。这些年创业很热,也有不少无厘头的创业者:
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现在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事实上,有想法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你得有能力把它实现出来啊。有这个想法的创业者,参考一下电影《社交网络》中的温克莱沃斯兄弟:
温克莱沃斯兄弟邀请扎克伯格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扎克伯格答应他们了,但是根本没有给他们写代码,而是自己独立做出了Facebook;后来,扎克伯格身价数百亿美元,温克莱沃斯兄弟获得了6500万美元赔偿…
工程师文化,简单的说,就是肯定工程师的价值,信仰技术的力量。
什么是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是硅谷公司的另一个特点,这与等级森严的传统公司有很大区别:
员工和主管上司没有隶属关系,上司无权干涉员工在公司内部的调动;员工的福利相同,Google各个级别的人出差时,所住的酒店档次是相同的;高管没有豪华办公室,甚至没有办公室,特斯拉的创始人马克斯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坐在公共办公区;收入取决于实际表现,在Google和Facebook,职级高的管理者收入未必高于资深员工。
相比之下,国内有个大公司,业绩不错,收入也很高,但是管理方式实在有点可怕,这是某个辞职员工的吐槽:
身边不同经历、不同风格的60后、70后、80后、90后同事都在很努力地上演着加班、学习、抢功、甩锅、表现自己、给别人设套、拍领导马屁等等基本功力求上进。
据说该公司上级的评分可以基本上决定下属的升职加薪,这样的话,员工到底是在为上级工作,还是在为公司工作呢?在行业欣欣向荣的时候,这样的公司可以过得不错,当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那就不好说了。这样的企业文化,如何留住个性张扬的90后、95后和00后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扁平化管理的本质是平等,可以提高公司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从容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