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机构生存困境:副业输血主业 独立第三方不独立
本报记者 谢水旺 上海报道
算话征信CEO蒋庆军表示:“个人征信机构本来只向债权人提供债务人的债务信息共享服务。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大部分个人征信机构提供的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时间长了,就反向定义了征信就是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近年来,个人征信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征信行业则一直在等,等一张牌照。
央行征信中心拥有约3亿人群的银行信贷还款记录,这也意味着在非银行和其他非金融领域,征信体系基本还是空白。
民营个人征信机构由此顺势而生,但良莠不齐,不少机构披着“个人征信”的外衣开展非征信业务。另一方面,个人征信机构也面临着“鲜有信贷机构愿意共享数据”、“副业输血主业”的尴尬局面。
尽管早在2015年1月,央行就通知芝麻信用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期6个月;但截至目前,仍未发牌。
“个人征信牌照没有下发,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监管部门认为在个人征信牌照申请机构中,符合独立第三方条件的机构不多;也可能是因为监管部门对牌照发放标准的专业看法与机构的强烈申请意愿之间存在一些分歧。”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六类个人征信机构图谱
今年1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指出:“共享债务人的债务信息并据此判断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应该是贯穿征信的逻辑主线,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征信的边界。”
对此,算话征信联合创始人、CEO蒋庆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完全赞同监管部门对征信概念的界定。个人征信机构本来只向债权人(一般是指信贷服务机构)提供债务人的债务信息共享服务。但目前国内市场上大部分个人征信机构提供的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时间长了,就反向定义了征信就是风险管理咨询服务。”
蒋庆军表示,做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征信机构不多,以上海资信公司、算话征信、安融惠众等为代表。
那么,目前市场上众多所谓的“个人征信机构”,究竟是做什么业务呢?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了个人征信行业图谱,共分为六大类机构。
第一类机构做向债权人提供债务人的债务信息的共享服务,即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征信机构,以上海资信公司为代表。第二类机构虽然不直接收集债务人的债务信息,但可以通过对接债权人来查询,叫做“准共享”,以蜜蜂数据为代表。
其余四类机构,并不真正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因为盈利空间有限,最后均有可能发展成信贷服务机构。具体来说,第三类机构提供自身体系内的数据服务,包括债务信息、交易信息、社交信息等。
第四类机构即数据公司,业务模式主要是通过购买非债务数据,再卖给信贷服务机构,从中赚取利差。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多,好几百家,且缺乏监管,乱象较多;二是竞争激励,打价格战,未来是个红海。
第五类机构就是评分公司,以FICO为代表,本身没有数据,主要帮助信贷服务机构开发模型,进行评分。
最后一类机构是大数据营销公司,核心是“客户画像”,也为信贷服务机构引流,提供风控服务等。
副业输血主业的尴尬现状
一般来讲,个人征信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向债权人提供借款人债务信息共享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并可以通过向信贷机构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来增加业务收入。
目前,个人征信行业面临着盈利困境和缺少牌照的尴尬局面。
因为,很少有信贷服务机构愿意共享数据,导致债务信息较少,无法达到向机构收费的条件,因此个人征信主业并不盈利。于是,个人征信机构还会提供风控服务,依靠副业输血主业。
“在共享征信方面,算话征信面向消费金融、网贷、小贷公司、个人融资租赁等非银信贷机构提供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服务,目前签约合作机构超过450家。其中上百家机构已在共享数据,其他机构还有一些顾虑。”蒋庆军表示,共享征信目前还是免费服务模式,因此算话征信借助自身风控优势,提供反欺诈、信用评分、大数据等服务。
“风控服务可以收费,不做的话,共享征信服务就难以独立生存。”蒋庆军坦言,除了带来收入以外,做风控服务还可以跟机构建立合作纽带,为今后共享征信打下基础。目前算话征信尚未盈利,预计两三年内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在蒋庆军看来,个人征信是一个薄利行业,从国际惯例看,一般需要5-7年的亏损期,由于个人征信业务的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可以预计未来能生存下来的机构数量非常有限。
多数机构不满足独立第三方原则
个人征信牌照最受业内关注,却迟迟未下发。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关键在于独立第三方原则,入围的多家机构多数并不满足这一要求。
关于独立第三方原则,万存知在上述文章中指出:“无论是市场主体的要求还是政府监管的要求,坚持独立第三方征信,有效防范征信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是国际公认的征信准则。”
万存知表示,这里的第三方,是指信用交易双方之外的那一方。独立第三方,其独立性是相对债权人和债务人而言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业务上独立、公司治理结构上独立、关联关系上独立。
蒋庆军预计,在牌照发放之前,央行提出任何新要求和举措都是有可能的,个人征信市场最终会形成以央行征信中心为主导、少数几个独立第三方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助的格局。这个过程所需时间不确定,和监管环境的发展变化有关系,期间可能出现大小征信机构竞争、合并的过程。
(编辑:马春园,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