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九年磨一剑,AI先锋齐聚一试锋芒。11月29日—12月1日,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将在苏州隆重举办。届时,学会将对81个成果授奖。

伴随智能科技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大批AI科技先锋不断涌现,他们以优质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自2011年学会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以来,该奖项已成为我国表彰、鼓励科技从业者及企业的至高荣誉殿堂。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过推荐评选优秀的智能科学技术成果,切实调动广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获得2019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学者与专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赋能,大力提升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和应用高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于 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苏州隆重举办“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诚邀您莅临本届颁奖大会,共襄盛举。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董琦,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智能系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所长助理、科技委委员。目前担任全军首个无人机集群重大演示验证项目常务副总师,军委科技委无人机“蜂群”重点项目副总师,装备发展部空军人工智能装备应用专业组秘书,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指控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成员,IEEE Member等。2019年,荣获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获奖者简介

董琦,201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完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工作。从事群体智能无人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智能系统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所长助理,科技委委员。2018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8年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8年获“IEEE/CSAA GNCC最佳张贴论文奖”,两次获“电科院十大科技进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军委科技委和装备发展部等重点课题2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20项,出版专著1部。曾任中国科协“未来智能空天技术发展” 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第十二届国际智能机器人与应用会议(ICIRA)“群体智能无人系统”分论坛主席。目前担任全军首个无人机集群重大演示验证项目常务副总师,军委科技委无人机“蜂群”重点项目副总师,装备发展部空军人工智能装备应用专业组秘书,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指控学会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成员、IEEE Member等,是2019年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奖者,以下内容为董琦的专访报道。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您此次获奖的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哪些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和技术突破?

我主要从事群体智能无人系统的相关研究工作,如无人机的群体行为控制,侧重于应用,但一直以来重视群体智能无人系统理论的研究。

在理论探索方面,我本人主要聚焦无人机集群多智能体的自主协同控制研究。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05-2030》将无人机的自主控制等级分为10级。其中,将“全自主集群”定为无人机自主控制的最高等级,我的研究就是解决如何使无人机实现全自主集群控制的问题。最近,在无人机集群的精确编队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首次提出基于有限时间理论的无人机集群精确编队控制算法,该算法在理论层面,将有效提升无人机集群的编队精确度和重构能力。

在工程应用方面,主要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立足现在承研的重大项目,目标是实现无人机集群的自主与智能。先后参与了我国最大规模的固定翼无人机集群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无人机集群的空中集结、编队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国内首个折叠翼无人机的空中时序投放与模态转换试验,突破了无人机负迎角模态转换与控制技术,奠定了我国无人机集群空投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为我国两位军委副主席现场试验演示了该技术的创新成果。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您以及团队的研究成果目前有哪些实际应用?

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军事领域,致力于为打造最先进的智能无人作战装备。在民用领域也有所涉及,比如我们承担的国家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首批重大项目,是关于“蜂群”多智能体的群智激发与汇聚研究,“蜂群”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表征,可以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等,我们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城市安防、应急救援等领域。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作为科研工作者,您认为技术在与消费者需求、与市场需求对接方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技术是我们搞研究的“看家本领”。

首先,与消费者、市场需求对接的前提,是技术过硬。

我们科研工作者,必须认清技术的本质,这个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是否具备期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定位要清晰准确,对接要实事求是。

其次,还是需求导向的问题,既要解决眼下国家之所需,也要坐的住“冷板凳”。

基础的理论与共性的技术才是科研的主旋律,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也是重大科技成果的根基,注重共性技术的研究,对接不能浮于表面,泛泛而谈。

吴奖获奖人物丨董琦: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获得者

在您看来,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方面是否缺乏?他们需要何种知识结构?

人才一直都是稀缺的,不管在哪个领域。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我国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我们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人工智能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典型的“交叉专业”,需要多学科互补,突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涵盖信息、电子、控制等,应用于大数据、视觉、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所以,要有非常广的知识储备,但要在某一点上精确发力。

获奖者寄语

人工智能,大有可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希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造福于整个人类,造福于广袤的宇宙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