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客有钱了:宣亚国际重组背后 哪些利益方将获益

安科科技 谭宵寒

宣亚国际与映客的重组公告再次证明,在中国,独立发展的互联网公司是不存在的,哪怕是广义上。但无论怎样,看上去,映客很快就有钱了。

  估值暴涨的8个月

在直播行业,映客的估值并不低,目前最新的数据是2016年9月,昆仑万维以2.1亿人民币的价格出让其所持3%股权,据此推算映客估值达70亿元。

同为泛娱乐直播的花椒,在2016年9月宣布的那轮融资中,融资金额为3亿元,估值15亿元;熊猫直播在9月也被曝出新一轮融资,融资6.5亿元,估值24亿元;在此前的3月,斗鱼直播完成的B轮融资,融资1亿美金,估值超10亿美金。

但根据映客宣布的融资消息,映客的融资总额远少于那些估值接近或更低的同行们。2015年7月,正式上线2个月的映客获A8音乐10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2015年11月,获赛富基金、金沙江创投及紫辉投资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2016年1月,获昆仑万维领投的8000万人民币A+轮投资,其中昆仑万维投资6800万,占股18%,此时,映客的估值不足4亿。

当然,映客还有一些并未公布的融资消息。根据昆仑万维公告,在昆仑万维1月投资映客后,至9月,映客已经经过多轮融资,昆仑万维所持股权比例稀释为13.23%。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曾在自己的投资笔记中提到过一笔未宣布的融资。

2016年春节前,在周亚辉主张下,映客要把电视台,爱奇艺优酷视频网站、电影院线广告全部包断以获得用户——这需要1个亿,映客创始人奉佑生并不十分赞同将映客账面1个亿的现金全部花光,于是周亚辉找到朋友通过专项基金给映客投1个亿的可转债,按照下一轮融资估值的7折折成股份。

公告中同时提到的还有昆仑万维的套现与光信资本的入局。公告显示,持有映客股份的昆仑万维的子公司昆诺赢展拟将其持有的3%的股权以2.1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嘉兴光信,交易完成后,子公司仍持有映客10.23%的股份。

这也是映客在8个月内估值暴涨近20倍的书面体现——昆仑万维股份减少,但套现2.1亿,同时剩余所持股份价值增长;映客注册资本金额未变,增加一名股东,估值增长;光信资本入局。另外,光信资本曾是昆仑万维的B轮投资方。

而从这些融资以及映客庞大的推广规模与运营成本来看,映客趴在账面上的钱并不是太多。而此次宣亚国际收购映客预计不低于50%股权的交易方式,初步定为全部采用现金的方式购买,其交易方包括创始人股东、员工持股平台以及机构投资者。这对于映客的创始股东而言,是很好的退出机会,将股份转让给上市公司以获得回报,支撑平台发展。

  二级市场的资本操作

8个月,20倍估值的增长这不过是在一级市场的打法,而二级市场显然打法更多。

三个月前的2月15日,宣亚国际登陆A股市场,开盘价格为19.37元/股,此后连拉数个涨停板至3月3日开板,此后股价依然逆市上涨,4月10日停牌时股价为100元/股。从上市以来的K线走势看,或存在主力资金吸筹的迹象,另外,停牌的前一个交易日,股价在尾盘出现一波拉升,或有资金提前布局。

而此番映客与宣亚国际的交易,也是概念的互相加持。上市公司可借助收购直播独角兽平台的继续拉升股价,而早先周亚辉在询问奉佑生是选择用其个人投资基金还是上市公司投资映客时也提到过,上市公司对品牌有作用,毕竟有几千万人在关注。双方的互利或许也可以解释这笔看上去并不可能实现、但仍旧在推进的交易。

停牌前一个交易日,宣亚国际的收盘价为100元/股,市值72亿元。根据宣亚国际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司总资产为5.4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48亿元,净利润753.14万元,第一季度期末货币资金3.33亿元。这些资金显然不足以收购一个在在去年9月估值已达70亿的独角兽公司,这也是外界对这笔交易最大的质疑点。

募资甚至这笔交易本身也面临着许多政策风险。根据今年证监会发布的《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监管要求主要内容为,一是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二是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但对于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的,不受此期限限制。三是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在三个月前刚刚上市、市值为72亿的宣亚国际显然并不符合规定。

而放弃融资改为借款,高达十倍的杠杆依然面临来自监管层的压力,此外,文娱行业的并购和重组一直被监管层关注,在政策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交易的可能性

在许多人看来,在宣亚国际账面金额有限、借款与融资都面临监管风险,这笔交易实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映客估值的下调——估值下调愈多,交易就愈容易达成。

进入2017年,映客连同整个直播行业开始渐渐被推出舆论中心——政策监管趋严,隔离了部分黄线外的热度;即便映客打出移动社交直播平台的口号,它本质依旧是秀场直播,而秀场直播的平台门槛并不高,同质化竞争极为严重,在映客之前,已经跑出了行业功底扎实的YY和9158;同时,映客还需要继续保持大额投入以获得流量,继续向前并不容易。

此前,映客一直坚持不签主播,映客副总裁王昊曾表示,一旦主播跟平台或者工会有签约关系,要上岗培训。主播在直播中的形象需要演绎成平台希望看到人物角色,而并不是主播自己。而映客需要的是自由和真实。而这种不签主播的商业模式或许也让映客没能把握住最重要的流量。

独角兽也依旧是创业公司,危机感映客一直都有,在去年风头正盛时,映客陆续开始了一系列转型与尝试,直播+电商、直播+社交,再到最近涉足游戏直播产品。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映客的焦虑——它必须尽快寻找到足以证明其良性生态的商业模式,以支撑已经宣布的70亿估值。毕竟,给70亿估值做见证的那份公告中也同时显示,2015年,映客总收入3048万元,净利润167.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