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私有云建设之最佳实践:产品+生态模式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平台服务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在把业务迁移到云上。
1、私有云市场发展概述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平台服务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在把业务迁移到云上。其中,一部分企业的互联网敏态业务迁移到公有云,而另一部分中大型企业由于对数据资产安全性或监管合规性等要求则更亲睐建设私有云,同时兼顾了安全可控以及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际的情况是,在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的进程当中,相当多企业中的业务会分别由公有云和私有云一同来承载,这是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也是业界共识。
2017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26.8亿元,相比2016年增长23.8%。预计2018-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增速仍将保持稳定,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55.7亿元。
在如此大的市场机遇面前,国内各厂商巨头在私有云产品方面的布局日显成效,以华为、H3C,浪潮等一线厂商为首,电信、联通、联想等二三线厂商以及大大小小的创新型公司产品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2、私有云建设的正确“姿势”
在建设企业私有云平台之前,我们先仔细考虑下什么才是用户真正想要的云平台?随着云计算的蓬勃发展以及企业IT数字化建设的日趋完善,现阶段合格的云平台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 通过虚拟化或容器技术对同构或异构IT基础架构的池化,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最大化的利用企业已有的IT资源,这是云平台的基本功能。
2) 云平台资源管理层对于虚拟化资源池内的资源从创建、交付使用到回收等完整的生命周期的管理,做到资源的弹性伸缩、复用;实现基础资源的统一监控和管理;提供开放的功能组件和完善的北向API接口以适应云平台客户化集成和按需扩展的需求。
3) 根据企业用户需求量身定做的服务目录、运营和运维支撑系统, 并通过用户门户和管理门户分别提供服务和管理入口。除此之外,基于云门户能实现与企业现有IT生态的完美融合。
私有云从建设、交付、到运维运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管是系统集成商还是云计算厂商,在给用户服务过程中,“姿势”不对很容易造成客户的不适和失去信心。私有云建设自上而下规划、自下而上建设的大方针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规划过程中如何选择可靠好用的云平台组件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下图:
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架构层、产品层、生态建设层。
我们先从下往上看,由于云平台对于底层硬件的兼容性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所以底层硬件的选择按照既有的经验和套路基本上已经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再看中间层,就是以IaaS为主的基础设施管理层,这一层承担着对底层计算资源的池化、资源调度和管理的重要职责,是云平台非常关键的一层,这也是厂商投巨资所打造的一层,这一层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上层服务目录供给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为了降低风险和后期运维成本,这一层强烈推荐使用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如果直接通过开源组件如openstack/cloudstack来构筑这一层则需承担极大的风险。
最上面一层,我们称为“UCMP(统一云管门户)或CMP2.0”,它不仅包含了传统CMP的部分功能,更是CMP的强化版或者说客户化版本,也是直接面向云平台用户的服务和管理门户(IT管理者、资源使用人、平台管理员、运营运维人员等),这一层是云平台落地的关键环节,如果把基础架构层和中间层比喻成汽车的底盘悬挂和发动机,那么这一层就是中控仪表台和变速箱,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由于不同行业的IT生态不同、客户的使用习惯和集成需求也不同,这一层往往需要大量的集成定制化和客户化服务之后才能让企业用户用得得心应手,是云平台建设落地的最后一个环节,推荐在有经验的系统集成商或有客户化定制服务团队的厂商帮助下进行持续建设和优化,保持最高的性价比。
综上,在自下而上建设云平台过程中,标准的基础架构+产品平台支撑+上层门户建设就成了一套最佳实践,是风险最小、总成本(TCO)最低、扩展性最强的“产品+生态”建设模式。
3、产品+生态建设的优势和重要性
云平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两个主要误区有:
1) 唯产品论:这种情形下,以为导入一个云计算产品就能完全实现从传统IT架构到云计算架构的转型。
2) 唯框架论:这种论调往往认为组建一个不大不小的技术团队,捣鼓捣鼓开源框架,稍微封装一下,就能把云平台建设好了。
以上误区一的情形,仅仅是云平台建设的初级阶段,最多完成了从传统IT架构到资源池化的过程,附带一些简单的基础架构的管理功能,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云计算产品厂商往往发现自己的产品功能无法覆盖各行各业用户的需求,如果仅仅交付一个标准化的产品,达不到用户的最终需求,需要持续投入一定量的定制化开发工作才能使云平台的建设最终落地。而产品厂商的定位是聚焦产品研发,消耗太多的资源去给用户做定制化是不明智的,投入产出比很低,所以一流的云平台产品厂商正通过逐渐完善自己的产品+开放平台,借助生态合作计划,与各领域的合作伙伴深度合作,提供标准的产品和开放平台API,专心卖好自己的产品而定制化部分交给集成商或合作伙伴去做,通过这种分工合作,实现了“双赢”。
误区二的情形,是云平台建设风险最大的方式,事实证明,没有充足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是根本无法商业化应用的,业界有太多的失败案例,在此不再过多说明。
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分析过不少云平台建设案例,在很多实际案例中,用户因为缺乏量身定做的UCMP导致云平台在落地使用过程中成为鸡肋,有些用户甚至抱怨“这跟我直接上一个虚拟化平台没太大差异”“云平台产品无法按照我们实际的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化,用起来不太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