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看哭了两代人, 没想到原著小说更扎心
谢天谢地,终于等来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看完回味良久。
在6、70年代的人看来,《芳华》诉说着他们难忘的青春记忆:
锣鼓喧天、红旗招展,男儿在对越反击战中浴血报国,飒爽的军服是女孩们梦寐以求的盛装……
而对生于8、90年代的人来说,《芳华》呈现的,是他们从父辈口中听到的往事,从母亲老照片里瞥到的泛黄画面。
只有看过《芳华》的年轻人,才知道如今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当年竟也那么新鲜、亮眼。他们充满着荷尔蒙与胶原蛋白的岁月,其实和今天的我们一样绚烂。
所以《芳华》确实催泪,催的还是两代人的热泪。
连马云也在微博赞叹,《芳华》给人的触动是不分年龄的。
但光看电影还意犹未尽,朕连夜翻读严歌苓写的原著小说,又是虎躯一震,无以复加的震撼。
近十年来,精彩的华语影视作品,大多都有严歌苓的原著作为灵魂。
陈凯歌在《无极》惨败后,火速请严歌苓创作《梅兰芳》剧本。
张艺谋在《三枪》失利后,便借助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东山再起。
而这一次,她应了冯小刚邀请,写下这部满怀时代体温的新篇。
《芳华》
鲜为人知的青春岁月
作者亲身经历改编
上世纪70年代,12岁的严歌苓成了跳芭蕾舞的文艺兵。这段时期,早恋的她尝到了背叛的滋味和人情的冷暖。
四十年多后,严歌苓以亲身经历写下《芳华》。比起电影,原著不仅仅停留在感动层面,而是扎痛人心:
男兵刘峰,军中雷锋式的模范人物,却因不经意触碰女兵林丁丁的身体而弄得自己身败名裂,命运从此陡遭剧变;
女兵何小曼,活在几乎所有人的歧视之下,除了刘峰。一生始终不被善待的她,成为唯一懂得珍惜善良的人。
《芳华》值得看的地方,在于它既缅怀那一代人的青春,又隐隐声讨人生的荒诞:
人们崇尚善良,却会因嫉妒而把善良的模范扯下神坛,再踏上一千只脚;
人们崇尚英雄,但战后的英雄竟然像废旧零件般被人抛弃。
刘峰在越南失去胳膊,可他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反而只能继续颓唐、落魄,只能在剧院看大门……
即便在伟大的年代,也会有很多宝贵的青春在惨淡中落幕。《芳华》让人清晰感受到,庞大国家机器下一些小螺丝钉的悲哀。
而历史书,永远不会告诉你这些细微的真实。
《芳华》在心中掀起的波澜,让朕想起有相同感触的作品,一部是今年年度大剧《白鹿原》,还有90年代的经典剧集《围城》。
三者的原著都大有来头,不容错过。
今年值电影《芳华》上映、电视剧《白鹿原》首播,以及《围城》出版70周年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专程推出这套现当代名家作品集,方便大家观影之后再感受原著魅力。
《白鹿原》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雄奇史诗
《白鹿原》讲述了古老平原上的两大家族,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等惊天风雨,更为了争夺统治权,上演了兄弟相煎、孝子为匪、亲翁杀媳等骇人情节。
电视剧版一经播送,正因情节的雄奇悲壮,立即引发收视狂潮。人们为奸猾的白孝文被逮捕而叫好,为精灵般可爱的白灵死于敌人枪下而痛心。
张嘉译、何冰、秦海璐等实力演员联袂出演
但没读过原著的朋友绝对无法想到,剧中与书中的人物命运竟存在着天壤之别!
在小说里,假革命的白孝文杀了真革命的黑娃,最后平安无事当上县长。
更触目惊心的是,书中的白灵不像电视剧演的,在反围剿战役中英勇牺牲,而是被人诬陷为特务,被自己的革命同志亲手活埋。
电视剧深入人心的角色:白灵
相比之下,小说的结局更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和沉重的悲剧色彩,读完心如刀割。
这些是电视剧没法呈现的,只有在书中,你才能深刻体会,并为之深深触动。
小说《白鹿原》书影
《围城》
学术大师的幽默小说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
城里的人想出来”
1990年,电视剧《围城》云集了陈道明、葛优、吕丽萍等资深大腕,是中国影视剧史上的经典佳作。
通过《围城》,今人能看到民国时的人生百态。
《围城》剧照
而真正翻看原著,你才会发现钱钟书就像个有文化的段子手,把一生的才华和幽默,毫不吝啬地用在对当时知识分子、小资阶级的嘲讽上。
钱老先生语言之犀利,电视剧中是展现不出来的。比如书中有位穿着暴露的鲍小姐,他这么挖苦: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芳华》《白鹿原》《围城》正好从三个侧面,展现不同时空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说到:“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所以阅读名家小说,不仅仅是艺术修为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曾经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被我们久久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