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会变得更没有人性吗?

全文共2723字,预计学习时长5分钟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会变得更没有人性吗?

@jens_johnssonunsplash.com

在自我状态下,人的自我意识和身份来源于自己的思维头脑——换而言之,它们来源于大脑所反映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故事线、记忆、期待、脑海里不断涌现的想法以及反映这些想法的情绪。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埃克哈特·托利( EckhartTolle)

作为很多人喜欢的精神导师之一,埃克哈特·托利把身份定义为个人故事,并且个人想法会通过记忆和期望讲述这个故事。

每天的生活中,人们都在用想法和行动重新定义自己。谈到身份,大家常常会关注自己的“独特”之处:自己的故事。这主要是因为这个社会崇尚“个人主义”。人们喜欢把自己当做构建自我身份的主要建筑师。即便认识到环境对身份的影响,人们仍坚信自我的固有能力才是帮助自己塑造身份的最佳助力。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社会认同理论中,心理学家们早就认识到,社会互动实际上占据了人们身份形成过程的中心位置。人们在家庭、学校、社交网络、文化以及社会中的角色反映出了个人认识的“自己”,再经过个人想法的处理,内化整合,最终构成了我们的身份。

在当今的科技时代,人们的身份进一步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淹没:世界新闻、当地新闻、家庭新闻以及社交网络新闻。在新闻不断影响大众之时,人们也在试图影响新闻。

每个人(无论粉丝数多少)都可以视自己为社交媒体影响者。

· 作为一名具有影响力的人,你发布的每篇文章都定义了社交媒体的存在意义——服务携带目标客户的特定市场利基。

· 作为一名具有影响力的人,你会展现自己“最好”或“最差”的一面,以期得到认可与回报。

人类的“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或者对错过有趣趋势的焦虑促使我们天天“提升”自我形象。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不符之时,不可避免会对真实生活产生认知失调。于是,为了消除这种失调,我们会调整现实生活行为以适应社交媒体中的形象,反之亦然。调整行为随之也会重新提升个人形象。这一循环使社交媒体对我们的身份带来长久深刻的影响。


人工智能系统来临之时会发生什么?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开始代替人类执行一些活动,不难想象,终有一天,人工智能系统将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系统将会打扫房间、准备食物、寄送快递。人工智能系统将会驾驶汽车、管理财务,并在工作上帮助人们。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将不再与人互动,而是与人工智能系统互动。


当人机交互时间增加,人类身份会有何改变?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人机交互领域的权威专家朱莉·卡彭特(Julie Carpenter)博士通过观察一支军队——“爆炸物处理队”的军事工作来研究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这个军事部队是最先在日常活动中使用机器人的部队之一。

她观察到,尽管操作人员将机器人其视为“机器”,他们最终还是会和自己的机器人建立一种情感联系。若机器人未能成功执行任务,他们常会自责。操作人员还把机器人视为自己的延伸,把它们称之为“自己的手臂”。

显然,这些操作人员在操控机器人时与它们建立了情感联系。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逐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能习惯它们的存在吗?

极有可能,人们将就对待这些生活的“他人”建立起社会准则。这一“准则”将取决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系统的看法以及人工智能系统与人类交流的能力。事实上,人工智能系统的存活率往往取决于其和人类合作的效力。例如,“机器人”医生必须能理解其他医生和人类患者的社交线索,以便有效地诊断患者。 “机器人”警官也必须理解社会线索,以便从“看着像是”罪犯的人之中辨别出真正的犯人。在这些情况下,人类不仅仅要监控人工智能系统,及时检查保持人机平衡,还要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关键信息,以提升效率。

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探索更好的人工智能系统算法,以便能够顺利进行通信并适应异常状况。在这一领域,人类还需要探索能让人工智能系统在不可预测的情况下自己运行的新方法。这样一来,人与人工智能系统二者的平衡就能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得以协调。


人工智能系统对“人类能动性”这一问题的影响使人机交互更加复杂化。当机器人帮助人类过上个人生活时,人类会变得更没有人性且更易被淘汰吗?

人工智能系统创建之初是为了代替人类进行一些平凡且重复性的工作。现在,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先进到能帮助人类完成创作性任务,如“绘画”和“写作”。人类自身最具有人性的部分——“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会被“机器人”取代吗?现在,借助深度学习“生成模型”,人们能为人工智能系统提供成千上万张绘画和图片。根据这些绘画和图片,可以开发出数学模型来训练智能系统进行自动绘图。艺术家现在不用再手持画笔,而是“教导”人工智能系统以给定风格进行绘画创作。人工智能系统的难点在于是否能够创作出“小说”和“意想不到的”美丽艺术品。有天赋的艺术家们的创作过程包含多个层次。科学家尚还在探索这些层面的创作过程。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的创作能力仍受限于给定信息。

我所寻找的认知系统不仅仅是另一种形式的计算,而是能真正从人类生活中进行创造并以此激发我们灵感的系统。——罗伯·海伊(RobHigh), IBM Watson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为了平衡“人类能动性”的问题并采用能激发更多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系统,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电影制作,绘画,写作和作曲等许多专业领域的创作过程。了解这些领域里创作性过程的各个层面,科学家们能有意识的做出决策,从而让人工智能系统带来最高附加价值。人工智能系统最适合代替的是平凡且重复性的任务。


人类会和人工智能系统一同进化发展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系统融入生活,我们看到了其带来的影响:生产自动化、失业率上升、生产效率提高和更多空闲时间。这些影响将促使人们去适应。适应过程中,人们的身份将发生变化。例如,靠着执行重复性任务赚钱的工人们将看到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系统取代。在这些情况下,工人的身份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将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工人们应如何改变对自己的认知?其中一个做法是降低工作在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性。另一种做法是让自己走上新的创造性职业道路。随着新社会关系的建立以及新旧社会关系的转变,人们需要自然而然地转变自己的社会身份来适应这个新世界。


随着与人工智能系统交互时间增加,人们的社交身份将如何变化?

目前,社会认同依赖于传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学校、教堂、职场和社交媒体。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系统,人们与它们的互动将如何影响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尽管人工智能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助力,它们同时也会突出人类在生存环境本身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上的缺陷。不论是何缺陷,我们该如何对待竖立在眼前的这一面“清晰”的镜子?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系统融入人类社会,社会科学家开始探索这样的问题。作为思维能力比任何其他物种都高的人类,也许应该由人们自己来决定人类身份以及社会影响的界限。在人工智能系统时代,作为人类,我们正受到环境挑战,要做到既适应新环境,同时也保护自身最重要的部分免受环境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会变得更没有人性吗?

留言 点赞 关注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欢迎关注全平台AI垂类自媒体 “读芯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