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尔森:以互联网思维与实操性方针迎接建工教育新十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对教育工作做出过如下的部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之下,过往要素堆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将被新技术、新人才、新体系所取代。而在建工领域,这一精神已经反映在了过去一年中资质取消、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之上。在这一阶段强调产教融合,昭示着建筑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要求即将高涨。
作为建工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总部在上海的学尔森教育也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当中。当同行们对于未来格局充满迷茫之时,学尔森总裁杨勇已做出这样的预判:“17、 18 年夯实基础以后, 2019 年学尔森将有几何式的增长。”
凭硬实力稳坐龙头地位
杨勇的自信不无道理。创建 14 年来,学尔森的发展之路遵循行业脉络,在每一个关键点上都踩准了节拍,从而积累起了行业领头羊的优势地位。
建筑业所牵涉的工作内容范围宽,同时产业链也较长。无论是轨道交通,管廊建设,还是楼宇工程,都被包含在“大建工”的体系之下。因此建筑业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在过去的 30 年时间里,建工行业对人才的门槛是这样设定的: 1992 年推出“八大员”,各个工种出现相应的认证标准,需要相应的上岗能力; 2004 年推出建造师资格证考试,为工地作业的关键管理岗位颁证,其中一级建造师证的难度更是与国际接轨。在草创阶段的学尔森紧扣人才门槛,以考证教育为核心点推出一系列精品课程。在产品之外,学尔森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教员+教学+教务”的体系,与同行的其他教育机构拉开差距。
杨勇介绍,学尔森在全国拥有 100 多位“班主任”。这些教务老师的任务是线下通知上课、签到,同时在线上用班主任管理系统统计学员这个月上了多少门课、多少课时,从而帮助学员克服惰性。相较之下,传统的辅导机构的做法则简陋的多:开班上课,上完走人。而学员掌握知识的情况,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在其考虑范围内。
打铁还需自身硬。虽有教务体系敦促学员专注投入,学尔森本身也在发展过程中完善课程产品的质量。当“高质量发展”的声音渐起之时,学尔森已经迈过了“考证”时代,走向实战化、应用化。“建工产业的特点是工种复杂,培训需求复杂,专业应用领域复杂,”杨勇归纳道,“有证的未必会干,会干的未必有证。” 以学尔森的BIM课程为例,软件基本操作的基础课程已经“不入法眼”,而是将知识点落实到项目操作之中。学尔森与从事BIM咨询、BIM解决方案的公司积极合作,从业界借兵组建师资力量;与与各类BIM相关的协会与组织[新加坡国立大学、母公司洪涛集团旗下的建筑装饰研究院进行探索合作,共同开发课件;学员在学习期间还有机会亲临BIM项目现场观摩体会。这样的课程体系与行业中低价竞争,应试教育相比,堪称清流。
如今,学尔森已服务上万家企业,拥有 40 万学员,在全国开设 100 多家服务网点。根据艾瑞咨询 2017 年的调研报告显示,学尔森位列建工教育行业前三甲。
建工教育新十年
“过去十年建筑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室、教师和教材,培训方式主要是面授加上一部分直播录播课。未来十年最主要发生的要素变化是BIM技术、5G通讯技术、直播大数据、AI人工智能。”杨勇如此预言道。他认为建筑业的转型也在促进建工教育的转型,因此当下的学尔森正在经历关键转折点。行业前路暗流涌动,杨勇将之称为“建工教育新十年”。
站在转型的台阶前,企业需要顺应两大趋势:互联网趋势,以及实操性趋势。
学尔森互联网平台自 2004 年起步,到 2007 年发展至完备。 2017 年,学尔森投资近 1000 万元对平台进行升级,使之成为“智能学习平台”。去年 12 月 21 日,学尔森将原先的互联网产品“云快学3.0”升级成为智能学习平台——“开森学”。用户可以惊喜地看到,时下互联网领域最新潮的大数据、AI等概念已经在学尔森的线上平台中付诸实用了。
开森学不同于传统网校上传视频、灌输知识的模式,而是一套追求极致服务和学习体验的新一代在线教育产品。它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学员学习轨迹进行分析,帮助学员制定属于自己的私人学习计划。此外,开森学配有目前最智能的学习机器人功能,及时采集学员在学习、练习,模考过程中的易错点、混淆点、高分考点等,汇编成题集,以供学员随时了解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反复练习这些题集,学员可以攻克自己的不足点和薄弱点,达到难点越学越少,考点越学越精的目的。
另一方面,开森学还力求在实操性方面有所突破。目前在开森学提供的课程内容不仅局限于一级、二级建造师的考证,还包括BIM类、技能实操类课程,以及定制课程。比如,《招投标法》修订工作如火如荼,开森学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 2018 新招投标法及案例应用》;BIM方面,中国BIM研究院院长出马讲授《BIM项目管理》;如今的项目经理除了懂工程,还需要承担管理者的角色。
归根结底,互联网平台是为了摆脱这样一种问题——“招收了 100 个学员,为了服务他们,原来教室是 50 平方米,要扩大为 100 平方米。但是不上课的时候怎么办?”杨勇说,“整个行业过去十年就在进行这种重复竞争。而互联网方式有课件、平台,只要辅以班主任或双师制,同时平台不断迭代升级即可。”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学尔森未来会放弃线下,全面拥抱线上?杨勇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未来学尔森仍将重视线下业务,其原因有三:建筑业政策的地方差异、从业人员的消费习惯、专业课程的教授需要。上文所提到的艾瑞咨询 2017 年调研报告,所列出的三家建工教育龙头企业中,只有学尔森拥有着无可比拟的线下网络。“建工教育领域一定会越来越体现出线上线下结合的重要性,而且线下一定会是重点——服务的重点、企业实训的重点。”杨勇说,“这也是我们认为新的十年的一个标志。”
吹响建工教育“集结号”
“学尔森跟以前的一大差别是开放性更大,希望行业的更多关联方一起来做,”杨勇说,“比如说我们未来把大量的项目现场信息发布到线上,邀请很多企业一同参与。最终受益的是学员、企业、行业。未来学尔森可能就输出两样东西,平台和知识产权。
如果说线上平台的迭代升级是一家教育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中规中矩的自我进化,那么将开放理念、渠道思维引入其中便可堪称创举。学尔森的这一方向,似乎在向互联网企业所常备的冒险精神靠拢。
虽然学尔森目前线上线下并驾齐驱,将机构网点铺设到全国各地,但是想要触及建工领域的全部潜在受教育者,靠学尔森一己之力依然“很难”。“把研发成果转化为一整套东西给到全国数量非常多的中小型机构,让他用我的平台用我的课件,这样我们可以覆盖到更多的学员。”
此外,学尔森多年线下教育所积淀而来的数据资源,也将在“大数据”的思维之下获得回报。学尔森手握 40 万学员资源与上万家企业资源,前者包含了学员的岗位、证书等信息,可以开发为海量人才数据库,并与企业数据库进行对接。杨勇举例说,学员在完成了一二级建造师课程后,可以由学尔森直接推荐就业,“类似定向委培”。这样的尝试需要基数庞大的数据源以及系统开发的软硬实力,行业中还没有机构进行尝试。学尔森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可以预见的是,学尔森一旦达成只输出平台与产权的轻资产模式,便可轻车快马一路疾行,跃身行业上游。杨勇在描绘这一宏伟蓝图之时,显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姿态。如他所言,学尔森具备线上线下双覆盖的优势,拥有高质量的课程研发团队,还有母公司洪涛集团的资金支持。这些优势放眼行业,可谓独一无二。度过转型期后,学尔森或将迎来令人瞩目的质变增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厂商推广稿件,企业发布本文的目的在于推广其产品或服务,安科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安科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