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能防止非洲猪瘟蔓延吗?

区块链技术能防止非洲猪瘟蔓延吗?

文 | 比萨

在非洲猪瘟情况被披露后,食品安全问题再次牵动人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区块链技术被寄予厚望。

今年年初,已经有区块链企业,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猪肉供应链。

但区块链技术并非万能。在农业领域,区块链只能实现事前威慑与事后追溯。

信息上链环节可能产生的源头造假,依然是区块链溯源领域的最大难题。

在相关从业者看来,区块链只有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打通线上线下流程,才有望解决农产品溯源的难题。

01 防范猪瘟

非洲猪瘟疫情持续蔓延,让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把生猪由养殖到餐桌的全流程管理记录在区块链上。”某区块链食品溯源项目负责人张良朋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

但有了区块链技术就能防范非洲猪瘟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防范非洲猪瘟,还要交给生猪养殖业完成。而区块链技术,只能实现疫情发现后的追溯与事前的威慑。”张良朋说。

事后追溯不难理解,但事前威慑,则鲜有人知。

“在区块链架构下,节点每次写入数据,都会附带一段不可篡改的数字签名。”张良朋介绍,“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录入信息的节点,在写入数据时都会心存敬畏。”

如今,猪肉供给早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它始于生猪养殖场,之后是生猪批发商。经过肉联厂屠宰、加工后,生猪成为猪肉制品,并经过猪肉批发商、零售商,最终进入消费者手中。

而张良朋公司开发的食品溯源链,则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通上述多个环节,将信息上链。

生猪信息上链的第一步,是耳标信息上链。

区块链技术能防止非洲猪瘟蔓延吗?

在养殖场,每只生猪在仔猪阶段,便会被嵌入一个耳标,作为追溯生猪来源的重要线索。

“耳标记录了猪的身份识别信息,相当于猪的身份证,便于检疫部门跟进从饲养、屠宰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张良朋表示。

现在,新型的电子耳标已经内置了RFID芯片,可以将管理对象编号,进行数字化生产管理,以实现上市肉品信息全流程追溯。

“耳标信息上链,实现了生猪的链下信息与链上信息的锚定。”张良朋说。

在耳标信息上链之外,食品溯源链也实现了猪肉检疫信息与交易信息的上链。

“在养殖场和肉联厂,只有获得了检疫合格证的猪,才能进入下一个流通环节,这时,检疫合格证信息也会随耳标信息一起上链。”张良朋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

这意味着,一旦某一批次的猪肉出现安全问题,相关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锁定猪肉源头与相关操作人员。

“以学校配餐为例,溯源链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点击每日菜单,查看所用猪肉从养猪场、肉联厂到猪肉批发商、配餐企业的全流转过程。”张良朋表示。

02 难点

与许多前沿技术一样,区块链技术落地于猪肉供应链,仍存在着众多难点。

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有效地组织起猪肉供应链上的各个参与方。

猪肉供应链条上的养殖场、肉联厂、批发商,利益并不一致。在检验检疫部门面前,它们又都存在隐瞒的可能。“将它们组织起来,非常困难。”张良朋说。

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介入,猪肉产业链很难被有效整合。而在政府实现产业链整合之后,梳理整个产业链的业务状况,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在猪肉产业链中,从业者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比如产业链上游的猪耳标与检疫合格证,已经完全信息化了。但下游的猪肉批发商,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张良朋说。

除此之外,产业链各主体间的链上信息边界问题,也需要解决——即如何在保证各公司商业机密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溯源链的开发过程,便面临这一难题。许多企业上传到链上的交易信息已属于商业机密范畴,开发者既需要保护这些机密数据,又要给监管机构预留监管窗口。

“我们做的溯源链的设计是,每个参与主体只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链上信息。”张良朋解释道。

在产品设计上的难点之外,单纯借助区块链技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区块链本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奇,它就是一个技术,一个能够建立诚信的技术。” “影子科技”CEO何京翔博士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这是一家服务于农牧垂直领域的科技公司。

在何京翔看来,区块链可以实现链上数据的难以篡改,却不能确保链上数据的真实性。

“上链数据如果本身即是虚假的,或者已被污染,在经过‘数据上链’的信用认证后,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何京翔说。

他以“菠菜补铁”作为类比。“事实上,菠菜的含铁量并不高,但大家都相信菠菜能补铁。其实,这是因为早期有人在测量菠菜的含铁量时,错误地把数据放大了10倍。这一数据被广泛信任后,更强化了人们对于‘菠菜补铁’的认知。”何京翔说。

在他看来,区块链并不能解决“源头造假”。而源头造假,可能是区块链溯源领域最大的问题所在。

03 未来

“区块链技术,其实并不能解决供应链的全部问题。”何京翔对一本区块链记者表示,“要在源头上解决造假问题,还需要将区块链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换言之,借助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手段,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可以被更加有效地监督。

何京翔认为,信息上链带来的源头造假问题,可以被理解为“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如果能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或提升监督水平,便可以降低源头造假发生的概率。

物联网技术,便可以实现这一点。

区块链技术能防止非洲猪瘟蔓延吗?

“物联网可以被理解成数据采集的‘触角’。这些触角融入行业的各个角落,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并可在检测到异常状况后报警。”何京翔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

但是,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大多是原始数据,存在很多无效信息。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对数据进行“清洗”,并进行分析、决策。

“所以,并不是所有信息都需要上链。”何京翔表示,“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上链数据过多,会降低数据传输与管理环节的效率。”

他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只对猪肉“从农场到餐桌”的交易环节信息上链,并结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人工干预的可能性,保护源头信息的质量。

他们推出了产品“FPF未来猪场”。在这里,猪场内的人、猪、物、场等数据由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数据中台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自动进行员工任务推送、猪场智能环控、猪只精准饲喂、发情监控以及异常预警等。

这一产品的数据采集与“机-机”交互过程,在封闭系统中进行,以减少人为干预。在需要人机交互的环节,产品也设计了相应的技术手段,以实现任务推送和监督执行。

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开发的另一个应用,是“猪脸识别”系统。

猪脸识别原理与人脸识别类似,通过深度学习技术采集猪的面部特征,训练出猪脸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为猪场内的每一只猪生成唯一的身份ID。

“猪脸识别和猪耳标一样,都是猪只身份管理的方式之一。与耳标等方式相比,猪脸识别无需接触,也不会对猪产生任何伤害,但是这项技术和‘FPF防非瘟系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何京翔说。

而相较于耳标,猪脸识别的安全性更高,即使出现了猪的耳标丢失的情况,也可以对其“验明正身”。

区块链技术能防止非洲猪瘟蔓延吗?

区块链技术不会“孤军作战”,它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融合,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这场由区块链技术引发的变革始于食品安全行业,未来将出现各个行业,真正影响世界。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