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价值魔方》作者清华大数据讲座实录
[导读]本文整理自科技部资深专家、畅销书《价值魔方—互联网与E立方经济》作者尉迟坚于2016年11月25日在清华大数据“应用·创新”系列讲堂上所做的题为《透视新经济的价值魔方》的演讲。敬请搜索并关注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官方微信公众号“THU数据派”
尉迟坚: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韩院长、郦院长、朱院长邀请我讲座,我最近出了一本书叫《价值魔方》,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会成为最近比较热的畅销书。我今天讲座的题目就来自这本书的名字——价值魔方,主要讲互联网价值观。
从最近的全球经济形势看,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说法,全球经济处于混乱之中,但在不景气和混乱中又有亮点。一个亮点是德国工业4.0,另一个是由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的美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两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经济的价值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我们就说说中国,中国产业界现在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所谓“火”,是一部分互联网公司如日中天,市值不断攀升。比如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是两个互联网公司市值双双突破两万亿港元,先是腾讯,两天后是阿里巴巴,而今天的制造业、普通服务业想要达到两万亿市值,并且在如此短的时间积累这么巨量的资金,是不可想象的。所谓“冰”,是传统的制造企业、银行、服务业的股值、市值持续低迷和低落,让人感到寒风阵阵。
关于工业4.0的论述已经很多了,数字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等概念都很热。工信部的文件也提到了智能制造2025,但我想提醒大家要关注一种新的产业模式的出现。什么是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本质核心到底是什么?影响有多深远?或者更概括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的互联网、大数据真的那么厉害吗?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家最终还会关心一件事,就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
当然,讨论再多的话题最终还是落到中国的改革和未来的出路和发展上来,所以要回答企业家们关心的问题,如何转型升级?有几个台阶?我们的经济与互联网经济有多近有多远?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思想战略应该如何理解?
我想在讨论之前简单给大家捋一个IT技术的发展脉络,也就是说,顺着计算机、软件、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脉络,来讨论工业、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将两者80年来相亲相爱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作为工业4.0的判断,我认为会非常有意义。这个工业4.0的判断是我个人的判断,愿意跟大家讨论,也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
工业1.0时代,也就是从上个世纪30年代冯·诺依曼提出工程化实现计算机这样一个概念开始,一直到80年代,大约50年,这一阶段计算机与我们每个人和每个企业、与社会生活关联都不大,大家看不到摸不到计算机。我大学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只有我们专业人士能摸到所谓的大型计算机,当时还是用穿孔打纸带的方式。我对工业1.0时代的定义是,计算机主要是做科学计算类的工作,举一个飞机的例子,飞机与计算机的主要交集是飞机的流体力学计算,用于判断飞机的外形、结构、重量与飞机升力、阻力和安全的关系。
工业2.0时代,就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联合推出了PC机和服务器。从此,工业与制造业进入2.0时代,也就是信息化时代。紧接着出现的是大学很多专业可以学到的Basic、Fortran、C等等高级语言,人类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电脑。
很快地,软件产品和软件业从计算机产品和计算机产业中独立出来。随后又在工业和制造领域出现了各种应用于企业的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管理运行服务等方方面面环节的工业软件。
计算机软件与制造业和工业开始融合。简单说,比如在产品设计出现了CAD软件,在企业资源管理出现了ERP软件,还有最近比较热的面向服务的,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的管理软件PRM。这类公用软件竞争非常激烈,不断的在创新。后来人类和企业又试图把这些软件和数据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单位内通过网络相连,形成一个局域网络。从而让网络软件、数据等逐渐成为企业工业和各个单位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没有它们,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就无法运行。
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的周期大幅度降低,企业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成本大幅度降低。简单说,制造业信息化这些年,轰轰烈烈地造就了一个工业发展和创新的新时代。
但我想说的是,走到今天再环顾一下全球,我们会发现中国企业大都还处在工业2.0的信息化时代。简单地说,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和单位里已经或多或少地应用了各类软件。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企业内,包括一些龙头企业,都极少实现整个软件跟数据的集成,相关案例凤毛麟角。这说明我们仍然处于工业2.0,仍然落后于时代,任务艰巨。
中国还处于工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工业3.0时代已经开始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互联网大行其道,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启。
互联网开启对产业的影响非常深刻,我仅举一个例子,美国和西方的龙头企业已经纷纷在构建全球化的数据中心,仅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国内的大型企业就差距巨大。试问我们今天有几家企业是在基于全球或全国来构建数据中心呢?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和服务进行全球化重构,实现互联网与企业战略业务数据高度融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全球化扩张和竞争力。
大家看到,现在的软件产品基本都是面向互联网的,实际上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大数据的推出奠定了基础,他们有这样逻辑关系在里面。
以美国波音在互联网时代转型升级为案例,波音777强调的是甩掉图板,实现了全数字化的图纸,在计算机上画图效率非常高。但是到了最近波音787这一代飞机,它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已经由全球48个国家的协作来完成,涉及到的企业跟单位更多了。波音公司的运行管理服务现在都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对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在以前的产业模式里,波音主要是设计制造生产飞机,造完了以后主要卖飞机和零部件,现在已经转向了获取飞机全寿命周期服务所有价值的模式。简单说,飞机跟客户之间就是一个租用的关系。
再举一个大家更熟悉的案例,就是家用轿车。汽车企业千辛万苦生产一台小汽车,利润说多了一万块钱,低的只有两三千块钱。但是大家知道一部汽车的全生命周期内,比如每个星期去加油,加油的费用多少钱呢?汽车每半年进4S店保养,保养的费用呢?中间更换零部件,这些费用呢?一部汽车全生命周期内后面的服务价值远远高于卖一部汽车产品的利润,可能加一个数量级都不止。所以制造业在纷纷转向,转向获取一个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全部服务价值的新模式。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软件,有了标准,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制造业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转型。
美国不管在信息化还是互联网时代一直在引领,我们中国的差距实际上在拉大。美国互联网时代从90年代起已经进行了20多年,我们国家大部分企业还在讨论信息化。所以差距不是越来越小,是越来越大。当然我这里要强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企业的信息化与企业的互联网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刚才用波音的案例谈到了,信息化时代企业看到的主要是经营自己的企业,和围绕自己设计制造的产品。互联网时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经营的不再是产品和企业本身了,企业开始经营产业生态,因为互联网时代带来了网状经济,企业开始经营它所在的产业生态中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