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成为大龄码农时,你会怎么找你的出路?
为什么很多公司不招大龄码农,这个问题最近很沸腾,初看这个问题时扎心了,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龄码农,那么首先定义下大龄码农,一般认为是35岁以上。按现在推算是1983年(含1983)前出身的。有很多还在一线开发,有些已经是中高层管理人员了。我接触到的这类朋友较多,有同事,有朋友,也有一些读者。并不是他们现在没有工作,而是他们在跳槽去下家时,是个较长的过程,不想一些3-5年的小伙子,放到市面上,大把公司招人,坑位也多,大龄码农,得有合适匹配的岗位才行。大龄码农身价一般较高,不是一般公司给报酬给予的起,这类公司要么是BAT,要么是独角兽公司。有持续业务收入和市场中的江湖地位。大龄码农分两类,一类是专家能力,如音视频专家、编解码专家,另一类是管理能力,如技术总监、高级经理等。公司对于两者要求也不一样。前者可能是希望参与解决重大问题,疑难杂症等。后者涉及搭建团队,打造团队,培养输出技术人才。
这是个现实问题,相比年轻人来说,坑位少,和更高的要求。如果你的工作年限很长,无论是在管理或是专家能力上,和你的年限不成匹配,就会面对这个问题,不好找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你期待的待遇和自身能力的一旦不匹配,就会造成失衡状态。我想着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年男人的压力吧。
永远都有新生的、更好用的劳动力。如韭菜一样一茬茬的被割。(甚至可以说1%)的顶层从业者实力强大到可以承包90%的技术性工作,剩下的90~99%从业者基本都是从事业务性工作;
渐渐的,行业前1%的人会把90%的基础工作代码封装完分享出去,只有前10%的人在高标准大公司有竞争力,剩下的90%码农的水平轻重都不太影响工程质量了,老板可以随便挑;
我们很多时候常常会带着幸存者偏差,就像那些不读书的坏同学最后都去当老板去了,认为读书没有用,也总有大龄码农说,我就出去找工作随便找哇。这类就是幸存者偏差,人们总是喜欢把那些留下来的人,当成最终整体的结果。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大龄码农一定要在技术路上或是管理路上走下去么?也不见得。说说我认识的大龄码农都去干什么去了?
1、创业。带知名公司背景,创业有优势,容易聚拢一批优秀的人。甚至有连带效应,原来的老部下出来了,直接来之前老领导的公司。这种非常多见。大家彼此非常熟悉,共事起来,沟通交流也会少很多障碍,效率也会提高,那些独家兽公司很多都有类似发展过程。
2、自由职业。写书、做培训讲师,导师咨询等。这种也非常多见,就是做了很多年后,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技术指导上都有丰富经历。可以自由做类似工作。现在整个大环境对付费都是很认可的,只要你对别人有价值,自然也会获得不错的回报。
3、依旧在一线做技术专家和技术管理,这个就不展开了。
4、转做投资,天使投资人。这点之前没有注意到,但是最近遇到个,就是在腾讯做了12年,出来后在某资本公司,做创业投资合伙人,对有价值的商业项目,进行天使投资。
其实每一步都是有因有果,当然还有变化的机遇和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塑造大龄码农更加成为中年不惑的标志。当风暴还没来临时,要备好足够的防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