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支军队, 在国外“保护费”收到手软, 而且一收就是200年
不少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中国自明朝下半页以来就失去了尊享世界大国的地位。他们给出的论据之一,就是实施海禁的明朝逐渐丧失了角逐海洋霸权的实力,而此时恰恰是世界海洋军事发展的黄金期。
诚然,崛起于15、16世纪的海洋强国确实不少,诸如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他们依靠贸易和资源掠夺快速积累起了原始资本。并且依靠“赚”来的钱,反哺似的疯狂发展自己的海军能力。
但失去了与外界同轨的机会就注定意味着要落后吗?也不尽然,我们来看看整个明朝期间,中国的海洋(水师)实力究竟是怎样。
大明水师由来已早,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能统治天下,水师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其主力之一的‘巢湖水师’经扩张之后被调往东南沿海进行海防,由此成为明朝“海军”的雏形。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当政,中国海洋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在中国造船能力的空前强盛。
据史料记载,在永乐最鼎盛时期,明王朝拥有大型船舰3800余艘。其中1350艘为沿海巡船,1400艘为战船,另还有驻扎在南京新江口的35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以及近300艘远洋宝船。当然,这并不是明朝的全部“家当”,之外拥有的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不计其数。
为宣扬国威,自永乐三年起,明朝曾派遣舰队七下西洋。这支威名远扬的郑和舰队,就是大明海军实力强大的最有利证据(它不仅规模史无前例的庞大,而且时间上比欧洲最著名的哥伦布舰队早了近一个世纪)。
当然,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是明朝上半页的事情,和下半页是否强大又有什么必然关系呢?那好,我们就上点干货,用发生在明朝中后期的海军对外作战的具体实例来证明。
如前文所提到的,在15世纪萌芽、经过一个世纪快速发展的欧洲强国,其野心日益膨胀,他们渐渐不再满足于只掠夺非洲和东印度群岛那些资源。他们将触手东伸,打起亚洲这条东方巨龙的心思。
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是这支开辟‘东亚新战场’西方海洋远征军的代表,他们屯军屯门(今香港屯门区),准备对明朝水师进行毁灭一击。
明正德16年(即1521年),对阵西方殖民者的屯门海战打响。这是明朝水师第一次与国外强敌对战。战争维续近一个月,最终以明朝水军的胜利而告终。
事情没有完结。紧接着,明水师又在西草湾(今广东沿海区域)和葡萄牙舰队干了一仗,明军再此赢得战争。
西草湾之战的顺利程度超乎国人的想象,但这对葡萄牙人而言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此役之后,葡萄牙彻底放弃了用武力迫使明朝开关贸易的计划。他们乖乖遣使来华,中葡也由此进入短暂的蜜月期。
两战皆胜足以显示明朝水师的强大,但偏偏西班牙人不信这个邪,他们再次当起了中国水军的试金石。
严格来说是两次。
澎湖之战,战役初期,因荷兰人反应迅速,大明水师曾一度丧失了主动权。但后来在政府的缓兵之计下,明军又重新找到战机,一举挫败荷兰军并收复了先前被荷兰占领的澎湖诸岛。
几年之后,荷兰人卷土重来,他们从台湾侵我东南沿海。两军在料罗湾进行决战。最终,荷兰舰队及其招揽的共计59艘战船全部覆没。这场战役,荷兰人不仅败于了大明水师,还彻底丧失了之前费心建立的日本海及南海等东亚制海权。
说起接替其制海权的明朝‘郑芝龙舰队’,还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小插曲。或者说是“福利”。
原来,这几处海域海盗盛行,各国商船打这路过时多有折损。先前还好,因为有自己国家或者友国的舰队护佑,损失还不那么明显。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他们相熟的舰队都撤走了,没人再保护他们的安全了。迫不得已,为了安全,他们只好花钱从掌管这片海域的郑芝龙舰队那里购买‘令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顺利的通过这片海域。
可以说,这是一笔笔贸易国主动交到明军手里的保护费。据记载,仅荷兰人就缴纳了12万法郎的进贡。这对当时欧洲的海上霸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讽刺。
只可惜,大明水师在内乱频发的王朝末年没能派上用场,后来接过旗帜的满清也是有意打压。最终,这支曾经无往不胜的水师得以没落,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