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设: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者
九年磨一剑,AI先锋齐聚一试锋芒。11月29日—12月1日, 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将在苏州隆重举办。届时,学会将对81个成果授奖。
伴随智能科技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大批AI科技先锋不断涌现,他们以优质的科技成果大力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自2011年学会设立“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以来,该奖项已成为我国表彰、鼓励科技从业者及企业的至高荣誉殿堂。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通过推荐评选优秀的智能科学技术成果,切实调动广大智能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获得2019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学者与专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领域赋能,大力提升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和应用高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于 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苏州隆重举办“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诚邀您莅临本届颁奖大会,共襄盛举。
获奖者风采
周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科协、社科联两界协同创新基地--北京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副理事长,语言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智能学科负责人。2019年,凭借“语言智能关键技术及其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用”项目成果,获得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者简介
周建设,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武汉大学博士,2000年至200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德克萨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科协、社科联两界协同创新基地--北京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副理事长,语言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智能学科负责人。
主要从事形式句法与逻辑语义、数理逻辑与语言智能研究,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北京市高精尖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范畴下的“语言智能”概念,首创语言智能学科,强化与智能技术融合,创建语言智能表达、评测模型。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2019年10月,周建设教授及其团队凭借“语言智能关键技术及其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用”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荣获第九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理由
2008年至今,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联合国内相关高校和企业,率先提出语言智能概念,开展跨学科领域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语言智能博士点,为语言智能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该项目对接国家战略,聚焦教育均衡问题,突破语言智能领域中“阅读-写作-评测”关键技术,研发了语言智能系列产品,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中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成果在教育领域得到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落后地区教育物质资源严重缺失的条件下,有效弥补了教师资源不均衡的难题,为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项目介绍
“语言智能关键技术及其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应用”项目对接国家战略,聚焦教育均衡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语言智能”概念,突破语言智能领域中“阅读-写作-评测”关键技术,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语言智能系列产品,并开展了大规模应用。本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
1. 首次提出智能“阅读-写作-评测”理论
智能阅读理论依据学生的发展方向、知识层次、阅读内容难度、内容质量、阅读数量和阅读效果,给出定向、定位、定级、定质、定量、定效六大领域内的指导。汉语智能表达理论以维特根斯坦的意识图像论为基础,基于大数据的“基因”储存性、规律蕴涵性和趋势可预测性三大特性,伴以语义范畴约束,生成连续合格的句子和语篇。篇章主题聚合度理论以事件语义学为基础,探索不同文体中核心句法成分的主题表现力,确定篇章的语义聚合网络,从而计算篇章内容与主题的契合度。
2. 有效构建大规模语言资源库
构建了大规模本体知识库、语料和规则库,解决了“阅读-写作-评测”中的语义、推理和语法搭配问题。提出了本体半自动构建、本体映射方法和异源语料融合方法,构建了确定和不确定知识的本体表示模型、大规模训练和评测语料库,总结了不同词类的句法框架和组合规则,在语料库中统计有效搭配组合,突破了人工构建本体知识库耗时耗力的瓶颈。
3. 突破智能“阅读-写作-评测”关键技术
首次提出了“六定”智能辅助阅读模型、汉语智能表达模型、全信息语言评测模型。分别解决了阅读评级和精准推送、汉语语篇生成、人工评测和机器评测拟合度不高等的技术难题,突破了文本的表层语义提取、深层语义挖掘、主题意图推断、短语规则扩展、属性特征抽取、语义范畴约束、情感分析、篇章主题聚合度计算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中文阅读资源自动分级和个性化精准推荐,篇章自动导向生成,词汇、句法、语义、篇章等多维度评测并给出不同粒度的点评、建议和综合评分。
4. 语言智能关键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
自主研发了中文智能辅助阅读系统、中文智能写作系统、中英文作文评测系统等智能教育产品,截至2019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已为5万余所学校、6000多万学生提供阅读服务,为8000多所学校、1800多万学生提供写作与评测服务,评测作文逾 5.5亿篇。2017-2018年累计营业额17.01亿元,作文评测若以 20 元/篇普通标准计算,其惠民经济效益逾 110亿元,为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团队建成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全国唯一的语言智能博士点,发起成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语言智能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连续召开中国语言智能大会和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建成语言智能国际联合实验室、全球汉语智能教育中心、全国大学生写作与沟通智能辅助训练中心等多个基地。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15 篇,总引用量80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 31 项,授权12 项,获软件著作权64 项,形成国家标准 6 项。
实验室简介
1.基本情况
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依托首都师范大学于2016年设立的全国第3个科研基地。中心紧紧围绕国家语言文字信息化和教育智能化的重大需求,以“交叉、协同、合作、创新”为目标,研发“语言理解-表达-评价”智能模型、语言智能关键技术及语言智能系列应用产品,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和特殊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2.团队研发
中心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界融合创新基地——北京语言智能研究基地、北京市语委科研基地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为依托,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心有海内外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和其他专兼职研究人员50余人。
中心在中英文作文智能批改、中英文智能学习、中文智能写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申请发明专利2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8项,建设语料库11个,开发各类产品20余项。
3.技术攻关
首先,中心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范畴的“语言智能”概念,首次提出了篇章主题聚合度理论、汉语智能表达理论、智能阅读六定理论。
其次,提出了确定和不确定知识的本体构建模型,以及词语消歧、异源语料库融合等技术;构建了多层级、大规模的本体知识库以及大规模语料库和语法规则库;解决了语义衔接与推理等瓶颈问题以及语义理解、语法搭配等难题。
然后,在智能阅读方向上,首次提出了自主多维度阅读能力评估等模型和方法,突破了智能辅助阅读关键技术;在智能写作方向上,首次提出了汉语智能表达模型,突破了汉语语篇生成技术;在智能评测方向上,率先构建了多维度语言评测模型,解决了机器与人工评测拟合度不高的世界难题。
最后,完成了语言智能理论和技术落地,自主研发“阅读-写作-评测”系统。打造了书香中国、读行天下、慧读和书香蓝悦、批改网等平台,服务于公众和大中小学生阅读、写作和评测,创建了便捷、快速的移动学习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4.学术交流
中心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智能教育领域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行业内公司和顶级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进行高端交流,强强碰撞,激发创新灵感。近年来,中心连续举办了中国智能教育大会,并召开了智能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百县示范建设工程考察交流会等诸多会议论坛,为智能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共谋良策,共图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5.装备成果与获奖竞赛
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8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获奖感言
首先要感谢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授予我和我的团队如此殊荣,更要感谢我团队成员们的辛苦付出。人工智能范畴下的语言智能概念是我和我的团队首创的,为此我们也一直精心钻研着,如今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专家们的认可,我深感荣幸。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语言智能关键技术相关研究,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上寻求新方法,探索语言智能与教育领域结合的新途径,不断创造新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