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大洗牌, 中国发展最快的三个城市
中国经济奇迹的奥秘在于地区间的经济竞争,正是这样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对过去十年 33 个主要城市经济总量增长变化的比较,揭示了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面貌及其背后的结构变化。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
长沙 经济增速460%
长沙,湖南省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大城市之一,中南地区、华中地区城市,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科教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航运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娱乐之都,全球绿色城市。长沙是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城市群中的核心,2013年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中列,国内生产总值(GDP)7153.13亿元人民币(2013年),全国排名第16位,省会城市排名第7位。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附属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半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
长沙以 460% 的增幅位居榜首。过去这些年,长沙主打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等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中联、山河智能等在国内响当当的装备制造企业。由于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进行的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大多用于铁路、公路及机场等的建设,长沙的很多产业正是满足了这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需要。
2.重庆 经济增速412%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中心。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定重庆为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共和国成立初期为西南大区驻地和中央直辖市,1997年6月18日恢复成立中央直辖市后,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步伐加快,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农业农村和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重庆拥有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过境72小时内免签,进口整车、水果、肉类等口岸。
重庆以 412% 的增速位居第二,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大市,重庆能取得这样的增速实属不易。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工业经济下行情况下,重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10.2%,较全国高 4.2 个百分点。这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39 个行业大类中 34 个保持了增长,占 87.2%。在 “6+1” 支柱行业中,汽车、电子、装备、化医、消费品、材料和能源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10.1%、21.6%、11.1%、9.4%、7.4%、5.7% 和 7.6%。
3.武汉 经济增速387%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16年末,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76.6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7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8%。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清末洋务运动促进了武汉的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截至2015年,武汉拥有高校88所,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数量仅次于京沪,居全国第三;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总数达107.26万人。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武汉列为超大城市 ;同年1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并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