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被险资盯上?但前景并不“完美”
李隽
尽管进军新能源之路不太顺利,但丝毫不影响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复牌后的格力电器(000651.SZ)股价在6个交易日内大涨了17.77%,24日收报于每股26.38元。大幅放量上涨令市场开始怀疑,这只20多年来低估值、高分红、股权分散的大牛股是不是已经被保险资金盯上了?
对于是否被举牌,格力电器尚未公布相关信息,但业内人士议论纷纷,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18.22%的格力电器符合保险资金的“选美逻辑”,被举牌的可能性很大。格力电器相关人士就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情况依然在了解当中。
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格力电器的上述特征确实符合保险资金的“选美逻辑”,不过家电行业毕竟依附着房地产的发展,随着楼市调控的推进,市场对家电的需求也会出现瓶颈;另一方面,今年铜等原材料价格猛涨,格力电器又突然为7万多名员工加薪,格力电器在某种程度上将面临成本和需求两端受压的不利局面。
符合险资的“选美逻辑”
险资举牌事件近期频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高净资产收益率+低估值高股息+账面现金丰沛”是被举牌标的的共性特征,以此考量,格力电器股权被并购的潜在价值十分突出。
招商证券认为,对比股息率,格力的6.5%和美的的3.3%均比十年期国债2.9%的收益率具有优势。着眼更长久和全球化的视角,对标国际上同类企业的市盈率水平,中国家电巨擘美的和格力的估值未来有30%左右的中长期提升空间。
格力电器8月18日公布了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及相关定向增发的方案,将以130亿元全资收购银隆,并向银隆全体股东增发股份作为兑价,同时通过增发募集配套资金100亿元投向银隆。本次格力电器将新增发行股份约8.35亿股,发行价为每股15.57元。不过相关方案最终终止实行。
有参与过相关项目调研的公募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其实130亿元的价格完全可以收购一些美股的上市公司了;参与定增配套融资,刚开始的时候其实还有不少机构感兴趣,不过后来格力需要反向路演吸引机构兴趣,而15.57元的增发价格较低,对其他股东摊薄较多;经过连日大涨后,格力的真实价值才被发掘出来,当前已超过25元,略多于10倍的市盈率,才是一个相对理想的价格。
博大资本行政总裁温天纳表示,深港通预期也是大资金提前布局低估值公司的原因之一,这也很好地解释了格力电器和万科等公司近期的上涨,“保险资金也在寻找出路,造成这类炒作并不奇怪。”
上海某保险资管人士表示,此前,不少保险公司某些产品支付给投保人的成本在4%和5%之间,有些产品甚至更高,再加上渠道成本,总成本最少在7%以上,但市场很难找到7%以上的收益产品。
正是因为如此,格力电器这种低估值、高分红的公司,特别符合保险资金的需求,按照格力当前估值,要实现5%的持股,大约需要60亿~70亿元的资金就可以实现,这对不少保险公司来说的确有能力实现。
格力前景并不“完美”
格力电器在保险资金眼里的确“很美”,但整个家电业的前景似乎并不“完美”。
格力电器市场部相关负责人24日向本报记者证实,当天网传“关于公司全员每人每月加薪1000元”的通知属实,此次加薪涉及7万名左右员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17.54亿元,而此次加薪所增加的运营成本可能占到近一成净利润。
过去几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多次抱怨,家电行业的竞争对手很喜欢高薪挖人,甚至有蹲点挖人的行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格力在薪酬上相对同行原本并没有什么优势,这次加薪之后对留住人才的确有帮助。
除用人成本在增加外,铜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以及终端需求存在下滑的可能,都是格力电器未来能否维持利润的关键。尽管格力电器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并购项目终止,但未来依然有外延式并购需求。
华林证券策略分析师胡宇向本报记者表示,铜价上涨并非实体需求上升带来的,过往铜价上涨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地产繁荣带来的空调等家电需求增加。目前楼市正处调控期,不存在需求拉动的机会,最近主要是投机资金推动期货价格先行。此外,铜价上涨出现在煤价上涨之后,这反映市场存在明显的操作顺序,如果说煤价上涨是国内供给侧改革推动供给去产能,那么铜价的上涨更多表现是煤价受到国内政策干预,期货市场受监管以后的补涨行情。
格力电器16日收到珠海银隆发出的书面告知函,被告知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的审议通过,珠海银隆基于表决结果决定终止本次交易。鉴于此,格力电器决定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
由于美的、海尔等频频出手海外并购项目,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格力电器的外延式并购依然会持续推进。一位熟悉格力电器的行业分析师认为,在前董事长朱江洪时期,格力就考虑进军冷链领域,但在其退出后,相关战略就再无下文,反倒是进军了手机领域。此次进军新能源汽车短期受挫,格力的确需要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中信证券分析师金星等表示,收购终止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管理层历史表现有目共睹。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收购终止使员工持股方案落空,让部分投资者担忧是否会影响管理层动力与公司日常经营。格力集团是代表国资委管理上市公司的控股平台,此次人事调整可以理解为是根据广东省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对格力经营权和国资管理权的正常梳理,无需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