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和小米创业打法如出一辙,为何差距却越拉越大?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终端杂谈
近日,自媒体“开八”爆出消息称,联想正在筹划私有化,同时杨元庆也将退居二线,刚刚复出出任执行副总裁的刘军将接任大局。虽然联想官方就“私有化”一事进行了否认,但不可否认的是,联想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尴尬局面:年收入超过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但市值还不及后二者零头。
作为中国曾经最辉煌的企业,联想集团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滑向颓势呢?大概是从小米入局智能手机业务算起。小米入局之前,“中华酷联”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四大天王,长期霸占榜首,2011年,联想更是成为仅次于三星的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小米的入局,打破了中华酷联的称霸格局,如今除了华为之外,联想、酷派和中兴的国内智能手机业务,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困境。
可以说,小米的出现‘意外’地结束了联想的王者地位。然而,跨越时空,对比创业期的联想和创业期的小米,可以发现两者崛起的路径是如此的相似。
联想和小米的崛起都抓住了时代的风口。20世纪90年代,联想抓住的个人及家庭电脑普及的风口,从微机和个人电脑领域崛起;2011年,小米抓住了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过渡的风口,从智能手机市场发迹。
而且,两者的产品定位也相当类似,都走的亲民路线,联想称之为经济型电脑,小米则主打性价比。
联想电脑崛起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彼时,IBM、苹果、AST、康柏等海外高端品牌涌入中国,计算机行业竞争迅速到达白热化,长城、方正等国产微机大都溃不成军。当时,电脑是高端的科技产品,苹果、惠普、IBM等品牌的电脑,工艺精湛,性能优良,但价格也不菲,一台电脑差不多要3万左右。对比之下,当时大城市员工平均年工资只有4000元,显然这个价格难以让普通人承受。
带领联想电脑崛起的领军人物杨元庆,当时正放手一搏。针对电脑价格过高的痛点,杨元庆率先将联想微机定位成“经济型电脑”,并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压缩成本,旗下的“E系列”电脑发布时,价格只有一万六,几乎为当时市场平均价格的一半,掀起了巨大的热情。
随后,杨元庆要求继续将性价比做到极致,甚至连包装箱和包装泡沫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最终联想将E系列打造成首款万元以下的电脑,市场为之疯狂。E系列的背后,联想的另一个灵魂人物——刘军功不可没,为了打造极致性价比,刘军几乎住在了单位,连续加班40多天。
小米成长的故事发生在2010年前后,彼时的智能手机市场,好用的手机,动辄四五千,便宜的手机也有,但多是山寨机和低端机,不好用。小米抓住了市场产品定位的缺失,推出“好用不贵”的性价比定位。
小米2011年发布的小米1,售价只有1999,而同样的硬件配置,其他手机厂商要多卖1000-2000元,受到市场热捧,每次线上的几万发货量,瞬间就被抢光。之后的小米系列,也都主打性价比,带动小米的发货量迅速提升。
此外,小米是产品营销高手,开创了以微博为主要阵地的社会化营销,其提出的性价比、“不服跑个分吧”、全面屏,也都成了市场追随的热点。要知道,联想在当年的营销也是响当当的厉害,那句经典的“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已经成为经典营销案例。另外,杨元庆在中关村办公室的大玻璃上像贴喜字一样贴满了“联想386、联想486、联想586”等大字,晚上用光照射,在没有霓虹灯的90年代,联想用这种新颖的方式向路过的人群展示联想品牌。
在渠道方面,小米创造了互联网销售的新打法。互联网销售一比线下实体店的销售,能多挤出20%-30%的利润空间,通过薄利多销形成价格优势。联想当年的渠道策略也是一把利器,通过强有力的地推能力,从竞争对手的手里抢夺代理。
从产品到营销,再到渠道,创业期的联想和小米十分相像。产品、营销和渠道被认为是电子产品竞争的关键,联想曾经在这三方面的表现都不次于当下的小米,小米的打法,联想定不会陌生。为何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打不过小米了呢?
昔日的联想是创业,决策快,对市场敏感,众志成城,敢拼敢杀。在联想的崛起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批敢于付出,默默奉献的人,比如刘军、乔建等。如今的联想是守业,家大业大,机构臃肿,对市场反应慢。杨元庆曾怒批联想移动“你们太慢了,拿榔头都敲不醒。”在联想移动现在的队伍里,还有肯连续加班40多天的“刘军”吗?
这或许就是创业公司和大公司之间的区别。
反观小米,众志成城,一心将小米做大。最近,有消息传出,小米正与投资银行商讨潜在的IPO,至少寻求500亿美元的估值,这对团结小米员工,提升战斗力大有裨益。
海尔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过: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再往长远看,随着小米的增长速度和经营边界的稳定,小米不可避免地会从创业公司步入大公司。在面对未来的科技浪潮时,小米会重复联想的故事吗?在创业公司的冲击之下,会错失时代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