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年货节登场:“百县百品”过特色中国年
“一盒云南的鲜花饼、两盒南京的毛鸡蛋,再来一盒橄榄油……”家住在上海浦东区的老李一边念叨着,一边把这些东西递到员工手中,这就是老李所在单位发的年货,准备寄回家给乡下的父母。元旦结束,在抢车票,屯年货的的气氛中春节新年年味也日趋渐浓,在外奔波一年,回家大包小包来回馈家中父母成为大部分游子春节回家的必备,单位都发了年货,自个家也该准备准备了,扫屋子,买年货,过大年。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那时候物质不丰富,大家基本看着一种牌子的电视机,骑着同样的自行车。因此,对于普通百姓,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年货是期待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如今,在智慧零售等全新的消费概念走俏后,筹备年货也成为一件重场景、科技感十足的购物体验,是超越消费行为的一种精神运动,年货大多是人们对新年的一种期盼和一种寄托。元旦假期刚结束,电商的年货节也逐渐登场,其中苏宁年货节的“百县百品”可谓其中一大亮点。
吃仍是主角但吃得讲究
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民以食为天”,传统年货以吃为主,今年的苏宁易购推出的“百县百品”年货清单仍是“吃”唱主角。现在购买年货不用像以前那样着急,超市就在家门口,随时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与前些年大鱼大肉相比,而今,居民对吃更注重经济、健康、绿色。所以今年年货节期间推出别样年货,“过别样的年、尝别样的年味”。苏宁易购根据不同地域、气候、风俗文化不同推出百县百品年货计划。
“特产”或许只能是通过亲朋好友传递,而苏宁在实现以精细化运营,“百县百品”加速实现了特产的高效流通,一方面帮助当地产品生产方实现电商化的销售生态,另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消费体验,“百县百品”作为今年苏宁年货节主打场景,也为消费者筹备年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轻松让父母尝到他乡的年味成为可能。
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说到,年货节期间,包括苏宁超市、乐拼购等平台推出“百县百品”专场,通过全媒体资源整合及超级买手团将那些各地独有的“年味”引入年货节,搭起一场独特的消费盛宴,除了大力度的促销之外,人货分离等全新的概念也为今年的年货节添加诸多不一样的风景。
老李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全家出动去菜场买年货,今年孩子还在外地工作,家里现在就只剩下老伴和他自己,所以今年也时髦一次在网上买年货,看上的直接放在购物车里,快递直接送回家。他的购物车里上显示有 3 斤排骨、两斤牛肉、两盒进口红葡萄酒以及蔬菜、糖果等。他喜笑颜开地表示,每年购买吃的年货就要花将近 2000 元钱,与五六年前比,翻了近一倍。“海鲜等过几天再买,要新鲜的;肉类少买点,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水果肯定是要买的,要挑色泽鲜嫩的,年货节期间选择靠谱的物流快递很重要,否则水果、海鲜送到家的时候都已经不能吃了。”老李说,准备年货尽量不铺张浪费,吃的东西要健康,送亲戚、朋友的礼品要实惠,“酒,以前买价格贵的。现在一般送补酒,或者葡萄酒,适量地喝些不伤胃,送老人则送蛋白粉、铁皮石斛等,尽量挑有益身体健康且实惠的,以前走亲访友都是大包小包的,现在有了快递方便多了,空手去空手来。
“洋货”闯进中国人的年货篮子
国人在国外被称为“行走的钱包”,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普通中国人的“年货篮子”里,舶来的洋货也变得越来越多,泰国水果、法国香槟、比利时巧克力、意大利通心粉、洋海鲜等成了市民春节品尝和送礼的重要选择,在电商的推进下,“洋年货”更是琳琅满目,尝新、猎奇成了过年新的消费时尚,甚至有人年夜饭吃起了西餐。
苏宁易购超市相关负责人说道,从今年 99 购酒节到年货节专场,芝华士、轩尼诗等洋酒披红挂彩,格外显眼。另外,由于今年情人节是除夕的前一天,进口巧克力也变得特别抢手。“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最大的原因是过节大家不知道该吃些什么了,利用春节尝尝进口食品也不错。 “洋年货”虽然贵,但是可以作为增加年味的一种动力。
现在除了备好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很多市民还喜欢买几盆喜爱的花卉植株,或者几条漂亮的金鱼回家养着,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对“年”的追求也正悄然地发生变化。从年货的变化中,可以窥见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已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了个性消费、快乐消费、健康消费甚至享受消费、体验消费。
电器、数码产品“挤”进年货单
近日,家住云南山区的马大伯乐坏了,儿子前不久才给他买了一个ipad, “这玩意功能可真是强大,电脑上面还自带个摄像头,想孙子的时候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小家伙了,还能听到叫爷爷呢,比手机好用多了,我这人喜欢看京剧,儿子帮我下载了好几段,没事的时候可以经常听听。”马大伯高兴地说。如今,数码产品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数码相机、电脑等正向不同年龄层的人延伸,“年底了,电脑、数码产品等销量挺好,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说道。
电器比数码产品更大众化,线上苏宁易购、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线下的各大卖场都在搞促销活动,等超薄、曲面、4K等,高科技产品夺人眼球。马大伯的年货清单内也有这么一项,他打算把家里的 29 英寸CRT显示器老电视机在苏宁易购进行以旧换新,买一台液晶电视,现在在纠结的是买夏普还是海信,虽然家里的小孩极力推荐小米,但是以前都没有听过小米电视这个品牌,也不知道好不好,正为挑选牌子、款式举棋不定。“买了液晶电视,就感觉把电影院搬进了家,款式漂亮,声音效果又好。”马大伯说,他和老伴的月退休金总共有 6000 多元,儿子也已经结婚生子,每年还会孝敬他们不少钱,经济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物质生活当然也要改善改善。
一位 60 岁老人眼中的年货缩影
70 年代:“票证”买年货
在很多年轻人的童年记忆中,家里的抽屉中躺着式样繁多的粮票、油票、肉票,带着“计划经济”痕迹的凭票购物方式给无数中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上世纪 70 年代,国家物资匮乏,副食品商店和百货店品种不多,以供应生活必需品为主。“粮油、肉禽、布料等生活物资都得凭票供应,记得过年买东西人多,经常要排长队,有时候排到你却没有了。”那时每个家庭的大人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不仅能吃到平时难得吃到的好菜好饭,而且大街小巷、家里户外都能听到喜庆的鞭炮声,年味十足。
80 年代:过年买“电器”
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后,市场上供应的食品也多了,蔬菜、瓜果、蛋、禽、肉等越来越丰富。人们服饰的颜色和款式也发生变化,蝙蝠衫、喇叭裤、踩脚裤都是当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风景。
“ 1985 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家买了一台 14 英寸的彩电,熊猫牌的,花了一千元,亲戚朋友都来我们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在年夜饭的餐桌上,鸡鸭鱼肉已是平常。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逐渐取代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老三件”,春节前夕,条件稍好的家庭将积攒一年的钱拿出来购买这些“奢侈品”。
如今:进口商品越来越多
如今不少商场和超市都专门开辟了“进口商品”专柜。买大牌衣服和鞋包再也不用特意找出国的朋友代劳了;只要看好款式,选准打折时机,国际大牌便可收入囊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厂商推广稿件,企业发布本文的目的在于推广其产品或服务,安科网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安科网赞同其观点,不对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