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前后端分离了,然后呢?
前言
前后端分离已经是业界所共识的一种开发/部署模式了。所谓的前后端分离,并不是传统行业中的按部门划分,一部分人纯做前端(HTML/CSS /JavaScript/Flex),另一部分人纯做后端,因为这种方式是不工作的:比如很多团队采取了后端的模板技术(JSP, FreeMarker, ERB等等),前端的开发和调试需要一个后台Web容器的支持,从而无法做到真正的分离(更不用提在部署的时候,由于动态内容和静态内容混在一起,当设计 动态静态分流的时候,处理起来非常麻烦)。关于前后端开发的另一个讨论可以参考这里。
即使通过API来解耦前端和后端开发过程,前后端通过RESTFul的接口来通信,前端的静态内容和后端的动态计算分别开发,分别部署,集成仍然 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 前端/后端的应用都可以独立的运行,但是集成起来却不工作。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调试,直到上线前仍然没有人有信心所有的接口都是工作的。
一点背景
一个典型的Web应用的布局看起来是这样的:
前后端都各自有自己的开发流程,构建工具,测试集合等等。前后端仅仅通过接口来编程,这个接口可能是JSON格式的RESTFul的接口,也可能 是XML的,重点是后台只负责数据的提供和计算,而完全不处理展现。而前端则负责拿到数据,组织数据并展现的工作。这样结构清晰,关注点分离,前后端会变 得相对独立并松耦合。
上述的场景还是比较理想,我们事实上在实际环境中会有非常复杂的场景,比如异构的网络,异构的操作系统等等:
在实际的场景中,后端可能还会更复杂,比如用C语言做数据采集,然后通过Java整合到一个数据仓库,然后该数据仓库又有一层Web Service,最后若干个这样的Web Service又被一个Ruby的聚合Service整合在一起返回给前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后台任意端点的失败都可能阻塞前端的开发流程,因此 我们会采用mock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mock服务器可以启动一个简单的HTTP服务器,然后将一些静态的内容serve出来,以供前端代码使用。这样的好处很多:
1.前后端开发相对独立
2.后端的进度不会影响前端开发
3.启动速度更快
4.前后端都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技术栈(让前端的学maven,让后端的用gulp都会很不顺手)
但是当集成依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我们往往在集成的时候才发现,本来协商的数据结构变了:deliveryAddress字段本来是一个字符 串,现在变成数组了(业务发生了变更,系统现在可以支持多个快递地址);price字段变成字符串,协商的时候是number;用户邮箱地址多了一个层级 等等。这些变动在所难免,而且时有发生,这会花费大量的调试时间和集成时间,更别提修改之后的回归测试了。
所以仅仅使用一个静态服务器,然后提供mock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mock应该还能做到:
1.前端依赖指定格式的mock数据来进行UI开发
2.前端的开发和测试都基于这些mock数据
3.后端产生指定格式的mock数据
4.后端需要测试来确保生成的mock数据正是前端需要的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商定一些契约,并将这些契约作为可以被测试的中间格式。然后前后端都需要有测试来使用这些契约。一旦契约发生变化,则另一方的测试会失败,这样就会驱动双方协商,并降低集成时的浪费。
一个实际的场景是:前端发现已有的某个契约中,缺少了一个address的字段,于是就在契约中添加了该字段。然后在UI上将这个字段正确的展现 了(当然还设置了字体,字号,颜色等等)。但是后台生成该契约的服务并没有感知到这一变化,当运行生成契约部分测试(后台)时,测试会失败了 — 因为它并没有生成这个字段。于是后端工程师就找前端来商量,了解业务逻辑之后,他会修改代码,并保证测试通过。这样,当集成的时候,就不会出现UI上少了 一个字段,但是谁也不知道是前端问题,后端问题,还是数据库问题等。
而且实际的项目中,往往都是多个页面,多个API,多个版本,多个团队同时进行开发,这样的契约会降低非常多的调试时间,使得集成相对平滑。
在实践中,契约可以定义为一个JSON文件,或者一个XML的payload。只需要保证前后端共享同一个契约集合来做测试,那么集成工作就会从 中受益。一个最简单的形式是:提供一些静态的mock文件,而前端所有发往后台的请求都被某种机制拦截,并转换成对该静态资源的请求。
1.moco,基于Java
2.wiremock,基于Java
3.sinatra,基于Ruby
看到sinatra被列在这里,可能熟悉Ruby的人会反对:它可是一个后端全功能的的程序库啊。之所以列它在这里,是因为sinatra提供了 一套简洁优美的DSL,这个DSL非常契合Web语言,我找不到更漂亮的方式来使得这个mock server更加易读,所以就采用了它。
一个例子
我们以这个应用为示例,来说明如何在前后端分离之后,保证代码的质量,并降低集成的成本。这个应用场景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一个条目列表,每个登陆用户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条目,并为之加星。加星之后的条目会保存到用户自己的个人中心中。用户界面看起来是这样的:
不过为了专注在我们的中心上,我去掉了诸如登陆,个人中心之类的页面,假设你是一个已登录用户,然后我们来看看如何编写测试。
前端开发
根据通常的做法,前后端分离之后,我们很容易mock一些数据来自己测试:
然后,一个可能的方式是通过请求这个json来测试前台:
这样当然是可以工作的,但是这里发送请求的url并不是最终的,当集成的时候我们又需要修改为真实的url。一个简单的做法是使用Sinatra来做一次url的转换:
这样,当我们和实际的服务进行集成时,只需要连接到那个服务器就可以了。
注意,我们现在的核心是mocks/feeds.json这个文件。这个文件现在的角色就是一个契约,至少对于前端来说是这样的。紧接着,我们的应用需要渲染加星的功能,这就需要另外一个契约:找出当前用户加星过的所有条目,因此我们加入了一个新的契约:
然后在sinatra中加入一个新的映射:
通过这两个请求,我们会得到两个列表,然后根据这两个列表的交集来绘制出所有的星号的状态(有的是空心,有的是实心):
剩下的一个问题是当点击红心时,我们需要发请求给后端,然后更新红心的状态:
这里又多出来一个请求,不过使用Sinatra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的支持它:
可以看到,在没有后端的情况下,我们一切都进展顺利 — 后端甚至还没有开始做,或者正在由一个进度比我们慢的团队在开发,不过无所谓,他们不会影响我们的。
不仅如此,当我们写完前端的代码之后,可以做一个End2End的测试。由于使用了mock数据,免去了数据库和网络的耗时,这个End2End的测试会运行的非常快,并且它确实起到了端到端的作用。这些测试在最后的集成时,还可以用来当UI测试来运行。所谓一举多得。
关于如何编写这样的测试,可以参考之前写的这篇文章。
后端开发
我在这个示例中,后端采用了spring-boot作为示例,你应该可以很容易将类似的思路应用到Ruby或者其他语言上。
首先是请求的入口,FeedsController会负责解析请求路径,查数据库,最后返回JSON格式的数据。
具体查询的细节我们就不做讨论了,感兴趣的可以在文章结尾处找到代码库的链接。那么有了这个Controller之后,我们如何测试它呢?或者说,如何让契约变得实际可用呢?
sprint-test提供了非常优美的DSL来编写测试,我们仅需要一点代码就可以将契约用起来,并实际的监督接口的修改:
当发送GET请求到/api/feeds上之后,我们期望返回状态是200,然后内容是application/json。然后我们预期返回的结果是一个长度为3的数组,然后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的publishDate字段不为空。
注意此处的prepareFeeds方法,事实上它会去加载mocks/feeds.json文件 — 也就是前端用来测试的mock文件:
这样,当后端修改Feed定义(添加/删除/修改字段),或者修改了mock数据等,都会导致测试失败;而前端修改mock之后,也会导致测试失败 — 不要惧怕失败 — 这样的失败会促进一次协商,并驱动出最终的service的契约。
对应的,测试/api/fav-feeds/{userId}的方式类似:
总结
前后端分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团队可能在短期可以看到很多好处,但是如果不认真处理集成的问题,分离反而可能会带来更长的集成时间。通过面向契约的方式来组织各自的测试,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更快速的End2End测试,更平滑的集成,更安全的分离开发等等。
代码
前后端的代码我都放到了Gitbub上,感兴趣的可以clone下来自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