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院士: 还有人不知道乙肝是可控制的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针对肝炎的歧视与偏见问题,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从2017年初启动了“乙肝患者社会歧视情况调查”项目,调查显示91%的患者称他人知道自己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与乙肝相关歧视仍然存在于工作场所、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还有人不知道乙肝是可控制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介绍说,通过调查发现,乙型肝炎病人对乙型肝炎了解、认知度还是比较低的,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知道乙肝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抗病毒治疗的,也不知道乙肝是怎么传播的。

庄辉院士: 还有人不知道乙肝是可控制的

“还发现医务人员特别是非专科的医务人员对乙肝认知程度比较低。”庄辉院士介绍说,所以对乙肝病人医疗上有歧视的现象,社会上歧视就更多了,乙肝病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入学、就职、医疗各方面都受到一定的歧视,他们心理压力很大。

消除乙肝歧视,我们还需努力

庄辉院士介绍说,消除乙肝歧视还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反对乙肝歧视的一些政策、法规。

我们有国家制定的三个反对乙肝歧视的法律法规,主要就是针对入学、求职、就职的体检,取消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入学、就职的限制。过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就不能入学、就职就不被录取,这样给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落实这些政策,要完善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二,要提高乙肝病人、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乙肝的认知程度。

乙肝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传播的,一起吃饭、一块工作、共用计算机、共用厕所不会引起乙肝传播,所以应该要消除对乙肝病人的歧视。

特别是现在儿童、新生儿都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我们从1992年开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现在20多年了,26岁以下的孩子多数都接种了乙肝疫苗,他们即使跟乙肝病人接触也不会被感染,是完全可以放心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公众、乙肝病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普及防治乙肝的知识,乙肝是可以预防的,乙肝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播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

庄辉院士介绍说,乙型肝炎的传播主要是四个途径,经血传播、母婴传播、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医源性的传播。

第一,经血传播。

通过输血、血液制品,现在我们血液制品还是经过筛查的,问题不大。输血传播也明显减少,我们从80年代开始,对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从2015年开始,又增加了乙型肝炎核酸的筛查,所以通过输血传播乙肝可能性是明显减少的。但是不安全输血还有可能,如果这个血没有经过筛查,很有可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但是输血传播明显减少。

第二,母婴传播。

我国过去主要是母婴传播,母亲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传给孩子,如果不注射疫苗,母亲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双阳性”的母亲,生下孩子90%要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生的孩子达30%—40%新生儿要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以我国提出来给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从1992年开始接种乙肝疫苗,使得8千万的新生儿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这是非常大的贡献,所以这样母婴传播也是明显减少。

第三,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最近还是比较多见了,像纹身、注射毒品的人乙肝病毒感染率比较高,还有一些人共用牙刷,黏膜破损了以后也可以传播。

第四,医源性传播。

比如透析、不安全注射,注射器不消毒,反复用,引起乙型肝炎传播和丙型肝炎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