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便捷又便宜?跨境电商平台之间价格悬殊
基于便捷和相比国内传统渠道选购进口商品的价格优势,海淘成为近年来的消费热点。随之而来的是种类繁多的跨境电商平台和跨境直购店。但值得注意的是,海淘的实惠印象或许并不实在,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不同的平台,同样的商品价格甚至可能相差一半。尽管如今不少平台承诺低价正品,但在海淘时,比价和甄别商品仍是消费者购买前需做的功课。
相同商品价格相差悬殊
近日有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报料,所购买的进口商品在不同跨境电商平台的价格相差极大,以百乐顺农动物饼干100g装为例,在天猫国际的售价为39元,保税区发货则需要15元,而同一产品在物美超市价格为23元,一指遥为21.8元,天猫西选为13元。北京商报记者对比其他产品后发现,不只是百乐顺农动物饼干,还有很多商品价格相差都很悬殊,甚至同一商家货品有两种售价。
目前,人们购买进口商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一般贸易,例如上述提到的物美超市。公开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是指中国境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的贸易,按一般贸易交易方式进出口的货物即为一般贸易货物。一般贸易货物在进口时可以按一般进出口监管制度办理海关手续,这时它就是一般进出口货物。消费者日常在超市中购买的进口商品一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口的,通常已经交过税,所以价格也相对较高。
而另一种就是近两年比较火爆的跨境电商,跨境电商中最传统的就是海外直邮,通常采用海外邮寄+国内邮寄的模式,当海外商家接到订单后,先将商品邮寄到海外仓,再由电商转给国内的物流公司。当消费者使用这种方式购买进口商品时,可以选择的商品范围大、价格信息比较透明、正品率高。但邮寄速度慢、效率低下且对商品不满意时商家处理流程繁琐。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都会选择保税模式。北京工商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从传统的方式来看,一个物品能不能快速到达无非是运送距离的问题,但如果利用大数据加电子商务会更加科学,大数据会针对热卖的商品做出分析提前备货,再将商品集中到国内的保税区,这样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就可直接从保税仓发货,减少运输时间,发货时效更接近于国内购物,且价格更为实惠。但是这种方式只能预测到大家经常购买的爆品,一些冷门商品很难买到。
价格不同或因渠道差异
对于上述消费者的遭遇,北商研究院特邀专家、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表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货品的进货渠道不同,成本不一样,定价策略也不一样。首先,供应商都是在海外渠道进货,如果消费者选择在超市购买某商品,那么这个商品在最后环节已经加过价了,售价自然就高。但消费者如果从厂家直接购买该商品,或许可以拿到一个批发价格。不过另一种情况是,商品本身售价高,但刚好赶上一个特价促销活动,商家出现了大量购买的囤货行为,那该商品给出的价格可能是这几种情况下最低的。
其次,商家经营策略不同也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现象,有的商家认为某商品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气,商家可能将该商品平价销售,甚至亏损销售。但也有商家按照正常价格甚至加成出售,定价自然就高。所以不同的渠道来源、不同的定价策略导致商品的售价不一样。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早期的贸易商品是有垄断性的,以矿泉水为例,一瓶矿泉水的利润很低,但过去有些商家为了赚钱把矿泉水的售价标得很高,而另一些商家就低价售出,市场就出现了竞争,但这种情况不能说价格低的矿泉水就是假的。
假货盛行 消费者需谨慎选择
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新的外贸方式、新的交易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快速发展,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渗透率逐渐攀升,保持了年均约30%的增速。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是2013年的两倍多,预计2018年将达到8.8万亿元。
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让消费者关心的就是商品质量问题,化妆品、箱包、鞋子、手表、红酒这些是重灾区。有些高仿产品甚至工艺都与正品厂商一模一样,让人很难分辨。
家住北京房山区的曲女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进口商品假货盛行,即使是一些大型电商平台也会出现掺假行为,去年她在某大型跨境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双耐克鞋,后经鉴定属于高仿,无奈只能退货。曲女士表示,这家平台的价格实惠才会动心购买,但还是落入了高仿的圈套。
而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即使保税区发货的商品,也不一定就是真货,除非商家可以保证商品从海外到国内各个运输环节的封闭性,且中间过程没人做过手脚。所以,这就需要消费者谨慎选择购买平台,以免买到假货。
赖阳认为,在可靠有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当然更愿意选择便宜的商品进行购买,一些不法商家打着跨境电商的旗号卖假货,但消费者并不清楚假货的比例能占到多少,所以不能说便宜的都是假冒的,这就需要消费者结合价格跟平台的可靠性来选择商品。其实最保险的还是了解所需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现如今网络都是互通的,一个商品的售价要是比原价低出太多的话,是假货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北京商报记者 吴文治 实习记者 陈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