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张将朝鲜并入中国版图,毛主席说搞实业的不要忘记他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文化和经济上领先世界,但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短短100年,就跪在了西方列强的枪炮之下。在这期间,以士子阶层为代表的国内精英,常常频出奇策,试图挽回颓局。比如康有为的中日合邦、梁启超的君主立宪。今天要说的是清末状元张謇[jiǎn],他在处理朝鲜问题时,提出将朝鲜并入中国版图。
张謇
1882年,因日本在朝鲜培植亲日势力,导致这个中国藩国暴发兵变,清朝派兵平定后,开始长期在朝鲜驻军。张謇作为入朝“维和部队”的参谋,看清了日本的狼子野心,为了彻底解决朝鲜问题,向李鸿章提出了《朝鲜善后六策》:
一、在朝鲜置玄菟[tú]、乐浪两郡,中央直接管辖;
二、废除朝鲜王国,派驻监国;
三、在朝鲜海口置重兵,防日本;
四、训练新军,增强其防卫能力;
五、东三省驻扎重兵,卫朝鲜、防俄日;
六、出兵琉球,牵制日本在朝鲜的影响。
当时,朝鲜国内也有同样的要求,如发动兵变、斩杀日使的大院君也向建议清廷效仿元朝,在朝鲜设行省、派监国。
今天从这六条建议来看,张謇对日俄当时的战略意图,可谓摸得门清,但因清政府当时的“绥靖”心态,这六条建议被李鸿章一直搁置未议,不了了之。
郁郁不得志的张謇认为,自己的建议不能得到重视,是因为“人微言轻”。于是立志科举,回国十年后,终于高中状元。但是,那时的清朝,刚经历了甲午惨败,已是大厦将倾了。
张謇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认为中国之弊,根结在于“实业不兴”。1895年8月,张之洞委任丁忧在家的张謇总理南通商务,筹办纱厂。从“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的士层,转而去从事末业的商层,更何况以状元之尊,这在当时确是一件无比轰动的事。但这个状元却下定了决心,他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为了筹款,张謇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海各地,心力憔悴。对这段曲折,他的儿子张孝若在为父亲所作的传记中说,有一段时间,张謇甚至流落街头,卖字筹款,常常跑到黄埔滩对天长叹,老泪横流。
在张謇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他筹办的第一个纱厂终于建成,他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给纱厂起名为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
在张謇的苦心经营下,不仅大生纱厂得到快速发展,他还先后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短短六七年的时间,张謇创办了20多家的企业、370多所学校。在他的号召和示范下,一些读书人也纷纷选择弃文经商,办厂自强,张謇更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中国实业第一人”。
建国后,毛主席在和黄炎培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时,说在中国有四个人不能忘记:一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二是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三是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四是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张謇与赴南通调查的暨南学生合影
闲话稍叙:对于《朝鲜善后六策》,晚年的张謇也感到非常遗憾,他抱怨说:若于朝鲜行三四策,安有日俄之争,安有立韩覆韩之事,安有东三省今日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