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下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南京城西北部狮子山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原名马三保)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赐额“静海寺”,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
它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还有潮音阁、钟楼、井亭、华严楼、玩咸亭等建筑共80多楹。规模宏大,可谓金陵名刹。郑和晚年曾在此生活过。
静海寺,是《南京条约》的议约地。它作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曾经饱尝了历史的屈辱与辛酸。今天,它一抖身上尘埃,以其独具的历史内涵、教育功能和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向人们倾诉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古静海寺占地2 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是金陵古刹之一。曾几何时,这里香客如云,佛轮常转,但香火终不敌战火。1 8 4 2 年鸦片战争期间,腐败的清政府迫于英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淫威,与英军在古静海寺内议定《南京条约》,后在泊于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
中国人从此尝到了“弱国无外交”、“落后会挨打”的滋味,并蒙受耻辱长达1 5 5 年。静海寺也从此与香港岛有了特殊的历史联系,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成为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近代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静海寺建成之后,因年久蠹坏曾于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重修。据记载,正德年间重修后,静海寺有四殿、六堂、四亭,还有方丈室、楼、阁、画廊等。明清时静海寺规模宏大,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
静海寺中曾供奉郑和在洪熙元年守备南京期间为纪念永乐年间六下西洋而铸造的一尊铜鼎,该鼎在清道光年间仍供奉于寺中。静海寺内还曾供奉郑和塑像,至清咸丰、同治年间犹存。1832年(道光十二年)二月,静海寺被大火焚毁,仅剩山门天王殿,后得以重建。
静海寺集荣辱于一身,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1997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院内有“三宿岩”、“天妃宫碑”、铜镜“史鉴”和警世钟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