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常用命令(2)

1、文件系统开机挂载配置文件

/etc/fstab,/etc/mtab

fstab共六个字段:

第一列:磁盘设备文件名或该设备的label

第二列:挂载点

第三列:磁盘分区的文件系统,如ext3、reisisterfs、nfs、vfat等

第四列:文件系统参数

第五列:能否被dump备份命令作用,0代表不要做dump备份,1代表要每天进行dump的操作,2也代表其他不定日期的dump备份操作,通常这个数值不是0就是1.

第六列:是否以fsck检验扇区,开机的过程中,系统默认会以fsck检验我们的文件系统是否完整。不过有些文件系统时不用检验的。0是不要检验,1表示最早检验(一般只有根目录会设置为1),2也是要检验,不过1会比较早被检验。一般来说,根目录设置为1,其他的要检验的文件系统搜设置为2就好了。

2、磁盘相关命令

磁盘分区:fdisk设备名称

磁盘格式化:mkfs[-t文件系统格式]设备名称

mke2fs-j文件系统格式化为ext3文件系统,如果去掉-j则是格式化为ext2文

件系统,如果加入-c则是格式化同时检查磁盘错误

磁盘检验:fsck[-t文件系统格式]设备名称

badblocks[-sv]设备名称

-s:在屏幕上列出进度

-v: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进度

fsck是用来检验文件系统是否出错,至于badblocks则是用来检查硬盘或软盘扇区有没有

坏轨的命令。

3、挂载文件系统

mount-a依照配置文件/etc/fstab的数据将所有未挂载的磁盘都挂载上来

mount-l单纯输入mount会显示目前挂载的信息,加上-l可增列label名称

mount[-t文件系统类型]常见的Linux支持类型有:ext2、ext3、vfat、reiserfs、iso9660、nfs

mount-oremount,rw,auto/重新挂载根文件系统-o后面可以接一些挂载时额外加上的参数,比方说账号、密码、读写权限等;

mount-L"卷标名"挂载点这种挂载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系统不必知道该文件系统所在的接口与磁盘文件名。可以通过dumpe2fs-h/dev/hdc6查看到“/dev/hdc6"的卷标名称。

mount-oloop/**.iso目标目录挂载光盘映像文件到一个目录

4、卷标

mke2fs[-L卷标]设备名称在格式化文件系统时加上-L参数可以指定卷标

dumpe2fs-h/dev/hdc6查看卷标

e2label设备名称新的label名称修改指定设备的卷标

5、tune2fs的用法

tune2fs[-jlL]设备代号

-l:类似dumpe2fs-h的功能。将superblock内的数据读出来

-j:将ext2的文件系统装换为ext3的文件系统

-L:类似e2label的功能,可以修改文件系统的label.

6、swap空间的创建和使用

(1)、fdisk/dev/hdc先为swap划分个空间比如划分hdc1

(2)、partprobe让内核更新分区表

(3)、mkswap/dev/hdc1创建swap

(4)、free生效前查看当前的swap

(5)、swapon/dev/hdc1加载swap

(6)、free查看是否已经生效

(7)、swapon-s查看当前的swap都使用了哪些设备

如果想关掉swap,可以执行swapoff/dev/hdc7

如果想用文件创建swap,则:

(1)、创建一个文件

ddif=/dev/zeroof=/tmp/swapbs=1Mcount=128

(2)、格式化mkswap/tmp/swap

(3)、生效swapon/tmp/swap

目前最多只能创建32个swap,x86_64最大内存寻址到64GB,因此,swap总量最大也是仅能达到64GB。

7、parted分区工具

格式:parted[设备][命令[参数]]

参数:

新增分区:mkpart[primary|logical|extended][ext3|vfat]开始结束

分区表:Print

删除分区:rm[partition]

(1)列出目前本机的分区表

parted/dev/hdcprint

(2)新建一个月为512MB的逻辑分区

parted/dev/hdcmkpartlocicalext319.2GB19.7GB

(3)将新建的第?号磁盘分区删除

parted/dev/hdcrm?

删除分区的时候,最好从最后一个分区开始删,如果从中间分区删,那么下个分区的分区号会自动退换上来。

注意:用Parted分区时前一个分区的end值就是下一个分区的start值,不需要额外加1。

8、常用的压缩工具

compress*.Z

gzip*.gz用zcat文件可以查看原来为文本的文件。

bzip2*.bz2

9、文件系统的压缩--完整备份工具dump

使用dump可以备份单一文件系统,也可以备份一个目录

格式:dump[-Suvj][-level][-f备份文件]待备份数据

参数说明:

-S:仅列出后面的待备份数据需要多少磁盘空间才能备份

-u:将这次dump的时间记录到/etc/dumpdateS文件中,如果是备份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文件系统,仅备份一个目录,由于这种备份只能使用level0完整备份,所以不支持-u参数

-v:将dump的文件过程显示出来

-j:加入bzip2的支持,将数据进行压缩,默认bzip2压缩等级为2;

-level:从-0~-9,共10个等级,-0是完整备份,-1是对-0的差异备份,依次类推

-f:有点类似tar,后面接产生的文件,可接例如/dev/hd0设备文件名等

-W:列出在/etc/fstab里面的具有dump设置的分区是否有备份过。

例子:

(1)测试一下如果要备份此文件系统需多少容量

dump-S/dev/hdc1显示的单位是byte

(2)将完整备份的文件名纪录成为/root/boot.dump,同时更新记录文件:

dump-0u-f/root/boot.dump/boot注:/boot可以换成/dev/hdc1

ll/root/boot.dump/etc/dumpdates查看这两个文件

cat/etc/dumpdates查看系统自动新建的记录文件

(3)查看一下有没有任何文件系统被dump过的数据

dump-W

该结果会找出/etc/fstab里面第五字段设置有需要dump的分区。

(4)开始新建差异备份文件,此时我们使用level1

dump-lu-f/root/boot.dump.1/boot

(5)整个目录通过dump进行备份,且含压缩功能

dump-0j-f/root/etc.dump.bz2/etc

10、文件系统的恢复--restore

restore-t[-fdumpfile][-h]用来查看dump文件

restore-C[-fdumpfile][-D挂载点]比较dump与实际文件

restore-i[-fdumpfile]进入互动模式

restore-r[-fdumpfile]还原整个文件系统

参数说明:

-t:此模式用在查看dump起来的备份文件中后又什么重要数据。类似tar-t功能

-C:此模式可以将dump内的数据拿出来跟实际的文件系统比较,最终会列出”在dump文件内有记录的,切目前文件系统不一样“的文件

-i:进入互动模式,可以仅还原部分文件,用在dump目录时的还原。

-r:将整个文件系统还原的一种模式,用在还原针对文件系统的dump备份。

-h:查看完整备份数据中的inode与文件系统label等信息

-f:后面接你要处理的那个dump文件。

-D:与-C金星搭配,可以查出后面接的挂载点与dump内有不同的文件。

例子:

(1)将boot.dump的文件内容显示出来看看

restore-t-f/root/boot.dump

(2)查看文件系统与备份文件之间的差异

restore-C-f/root/boot.dump

(3)还原文件系统,由于还原需要一个全新的文件系统,所以之前要先建一个文件系统

cd/新建的文件系统

restore-r-f备份的文件系统

(4)仅环宇部分的restore互动模式

restore-i-f/root/etc.dump

restore>进入restore模式

restore>help查看帮助

11、dd的用法

格式:ddif="inputfile"of="outputfile"bs="blocksize"count="number"

如果不设置bs,则默认是512bytes一个单位(一个扇区的大小),count表示是多少bs.

if和of对应的不仅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设备,如

ddif=/dev/sdaof=/dev/sdb

就可以让两块硬盘一模一样,甚至不需要分区与格式化,因为该命令可以将/dev/sda内的所有数据,包括MBR与分区表也复制到/dev/sdb中

12、镜像和刻录工具

mkisofs

cdrecor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