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MateBook X Pro:一个搅局者是如何炼成的

埋头做了三年多,华为PC业务终于迎来了它的Mate 7时刻。

“之前是拼命给渠道推货,现在是渠道拼命找我要货。”负责华为PC产品销售的老姜虽然比以前忙了不少,但心里却乐开了花。他说,“市场对MateBook X Pro的反应,有点像当年华为全面打开智能手机市场的功臣Mate 7了。”

初代产品问世两年后的2018年2月底,同样是在巴塞罗那,华为用一台四边超窄边框的全面屏MateBook X Pro惊艳了世人。

13.9英寸3000*2000分辨率,3:2屏幕比例,四边窄边框设计带来的91%屏占比,每一项指标都在刷新着我们对于笔记本电脑的认知,轻薄和性能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融合。尤其是屏幕,当你习惯了高屏占比全面屏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沉浸感,再看现有的16:9、厚重边框的“带鱼屏”笔记本电脑,你会对后者有一种深深的厌恶。

MateBook X Pro毫不意外地成了当下最好的笔记本电脑之一,自发布以来持续收割着用户和媒体的好评,最好的屏幕,最好的外放音效,一气呵成的指纹解锁,便携小巧的电源。Windows PC阵营里除了微软的Surface,其他老牌大厂无一堪战。

Mate是华为的骄傲

三代出贵族,用做手机的思路做PC

“从1991年到2000年间,PC高速发展,它代表的是高新技术,别的跟它比只是小儿科,如今它成了最冰冷的一个,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如非工作需要极少被人想起。”

时至今日,回忆起两年多前华为MateBook在巴塞罗那初次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的时刻,Zhu Ge依旧难以平静。

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是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展会之一,也是每年科技圈的风向标,搭载酷睿M、厚度仅6.9毫米、无风扇设计,MateBook的盛装登场宣示了华为的姿态,而Mate之名更会让人想起华为Mate系列手机的辉煌。

Zhu Ge是华为MateBook产品经理,2016年2月巴展期间在巴塞罗那待了5天,总共睡了十五六个小时,不停调试、检测产品,直到展览顺利结束回国,他才从紧绷的状态里走出来,跟同事打电话提起当时的压力之大。

第一代MateBook

受命开发PC前,Zhu Ge做过手机,后来做无线模块,和微软、英特尔以及各PC厂商打交道,2014年5月开始做Android平板电脑一直到2015年初。

此后他一心扑在了PC上。当时Mate 7手机已成气候,敲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做PC的原因很简单,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觉得PC太工具化了,没有温度。

Huawei Mate Series Smartphone & Notebooks Share High Quality with Innovative Technology.

今年年初,用一段略显拗口的英文,余承东向全球媒体传达了华为MateBook系列PC产品对Mate系列手机品质和科技的延续,尽管严格来讲华为并没有Mate笔记本电脑,而是MateBook。

不过这再一次印证了媒体常提到的华为用做手机的思路做PC。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华为自此开启了一场从手机到PC的降维打击。

“其实第一代MateBook的工业设计是跟着P7做的,尤其是边框的收边设计。”MateBook对手机硬件设计、制造思路的借鉴不止于外观,比如一键指纹解锁,比如结构堆叠,并延续到了此后的多款产品中。

没有太多传统PC产业的经验,反倒无所畏惧,更没有陈旧的从现成技术推导产品的定势思维,它的使命也绝不仅仅是做一个性价比导向的公版产品。

华为一头扎进PC行业还有更宏观的考量。

从2011年华为正式面向2C市场拓展消费者业务以来,它在消费者市场上越来越驾轻就熟,已然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在这其中,华为对消费者的洞察日增,它知道用户体验的链条并没有随着华为产品线的边界而终结。

全球最大的两个智能终端平台,Android,早在2017年中其月均活跃用户便超过了20亿;Windows,全球用户超过14亿,很大程度上两者处在割裂的状态,尤其是跟iOS和macOS跨平台的便利性比起来。

尽管PC更多沦为了一种工具化的产物,包括华为内部员工在内,用户在工作中总会需要与另一平台打通,而完成产品设计、产品体验在Android、Windows两大平台间的融合成了华为PC的突破口和灵感来源。

“我们Android手机已经做到这么大规模了,我们有平台也有能力,我们不做谁做。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手机、PC互联互通只是第一步。”

Zhu Ge说,来自两种不同体系的碰撞最终成就了现在的MateBook。华为也借此完成了在消费体验上的一次闭环。

这种体验既包括了Huawei Share这样跨平台的软件能力,还囊括了产品ID(工业设计)和架构设计等硬件上的另辟蹊径,更多是软件、硬件一体协同所促成。

回过头来看,华为PC研发的路线不难梳理。

对一个PC行业的初学者来说,从二合一产品入手是最能快速脱颖而出的方式之一。在2015、2016年,自微软Surface而起的二合一产品,成了PC行业为数不多逆势增长的品类,华为做平板电脑产品的部分经验也可以顺势移植过来。这是第一代MateBook诞生的背景,后面这个二合一品类统称为MateBook E。

第二代的MateBook X则是奔着轻薄便携的目标设计的,说得直白一点,对标苹果12英寸MacBook,而它的研发在第一代MateBook发布前,也就是2016年1月份便已启动,华为希望做一款在设计、体验上媲美苹果的产品。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华为更多时候追求的是跨平台的用户体验,这是它的野心,用技术和产品突破不同生态体系的壁垒和边界。它本身便拥有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全球18万名员工,包括X Pro在内的诸多产品,内部员工永远是第一批用户。

从第一代类似Surface形态的MateBook,到之后全面对标12英寸MacBook的MateBook X,再到今年全面领先行业的MateBook X Pro,三年多的时间里,华为最终完成了不同形态、不同定位产品的布局。

91%,3:2屏幕,屏霸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先来看MateBook X Pro上那块与全行业略有些格格不入的3:2屏幕。

“只要稍稍对PC产业敏感一点,就会知道3:2屏幕是未来的趋势。”

2016年12月,在一个老牌PC厂商做了5年工业设计后,Chen Xuan选择离开,离开台北,来到深圳加入华为。他对传统OEM成本为先的思路再熟悉不过了。在上一家公司离职前长达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Chen Xuan都在努力甚至近乎疯狂地推动产品端使用3:2屏幕。

大行其道的16:9带鱼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庸产物,从来都不是消费者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成本导向。带鱼屏显示效率的低下,以及视觉上的压迫感长期使用过的人深有体会。同为13.9英寸,16:9显示面积比小于16:10,更小于3:2,然而品牌在新品宣传时不受影响,也根本不会告诉你这一点。

液晶面板是从更大面积的液晶基板上切割而来的,液晶基板的大小又是由生产线的世代数决定的。如今进入高世代的液晶产线,16:9有着更高的切割效率,对奇美、友达光电等主流的液晶面板厂商无不如此。

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液晶特殊的产业链结构决定了上游面板厂商的绝对话语权。2008年前后,16:9规格的屏幕取代早年的方屏开始成为主流。从那时起,用户的口水和骂声就没有停止过,抵触情绪日增。这什么都没有改变,更不用提包括分辨率、色域等屏幕基础素质上的长期停滞不前。

当下阶段使用3:2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单独定制。对于消费品来说,批量意味着成本的降低,单独开模定制的费用无处分担。3:2同时还意味着超出同行的视觉效果,和无负担五压迫的使用体验。

然而出于成本、利益等历史包袱,Chen Xuan的前公司决策层无动于衷,他遭遇了深深的挫败感。

几年前,微软Surface便全线换装了高素质的3:2屏幕

微软近几年一直以一己之力推广体验更佳的3:2屏幕,然附和者寡。

至今在主流PC厂商的产品列表里我们看不到3:2屏幕,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即便微软已经亲身示范,即便Windows 10系统端早早就适配了全新的显示比例。数天前我们才看到了ThinkPad X1 Carbon 3:2屏幕的验证机,但不知为何它仍没有走出实验室。

而华为从第一代做MateBook起,就确定了3:2屏幕比例。还在前东家时,Chen Xuan便分析过华为的第一代MateBook二合一产品,“虽然跟传统大厂比稳定性上还稍微欠缺一点,但屏幕比例的均衡感、指纹识别整合到系统中、窄边框的设计,以及和皮套的配合,第一款产品的完整度相当高,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技术出身的Zhu Ge喜欢用理性的产品定位和产品设计来解释华为在屏幕比例上的决策。

“华为笔记本电脑的定位是商务人群,以Office办公为主,3:2的比例和A4纸非常接近,各类文档的显示基数也是最大的,可视感更大;其次3:2视觉上看起来均衡很多,16:9太过狭长了。”Zhu Ge对同样是3:2比例拥趸的微软Surface青睐有加。

他提到的视觉上的均衡其实讲的是设计和审美。一个典型的理工男有这样的设计直觉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

“我从小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文艺之类的都不会,以前对设计并没有明确的意识。所有的积累很可能来自于内部的一些培训,比如音乐美学、声乐美学、视觉美学这一类,华为安排了院校的教授来讲课。”他补充道,做完第一代MateBook后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有了对称、平衡的概念,“当然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儿,ID团队提出方案,之后再讨论确定。”

MateBook X Pro内部项目名称叫Mach,其形态来回来改了多次,从要不要360度翻转,要不要翻转后可拆卸等,都有探索,最后才商定继续以高屏占比为突破点。如何在前一代MateBook X屏占比远超传统品牌、高达88%的基础上,把屏占比推向极致成了研发团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一切以屏幕优先的条件下,整机的很多关键结构需要推倒重来。包括光线传感器、麦克风、摄像头在内的器件都要重新布局。

“单是摄像头,华为就前前后后找了五六家供应商,没有敢接的。直到可靠性、内部结构、装配方案等细节和供应商全部敲定后,才有愿意接手的厂商,前后耗费了近三个月。”负责MateBook X Pro整机开发设计的He Jian透露。

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藏在按键中的弹起式摄像头。He Jian解释说,虽然可视角度差了一些,但还能保证三五人的小型会议场景。而在我这类没有视频会议需求的人看来,摄像头早就是留着无用弃之可惜。

弹起式摄像头一经亮相便成焦点,有人吐槽,有人把它看作是X Pro灵机一动的闪光点,还有人欣慰于它对隐私的保护。

架构设计师Long说更考验研发团队的窄边框带来的“副作用”,传统的方式无法做到四边均为窄边框,华为调整了屏幕的架构,把LCD屏幕上所有的PCB器件,以及触控层的驱动板全部下移到系统端,也就是底部主板一侧,中间用FPC连接,LCD上只保留一个走线通道的PCB板。

而因为对高屏占比的执念,连熄屏磁铁都需要定制和打磨,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收窄边框。

从一体成型CNC到USB A,MateBook X Pro背后的设计细节

深圳坂田华为基地26层,包括手机、PC工业设计师在内,他们占据了大部分的办公空间。而同一层的另一边则是余承东在全球各地的办公室之一。

这里也是Chen Xuan的工作地点,他入职后经手的第一个项目便是难度颇高的MateBook X Pro。

X Pro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一体成型设计,内部精细的开槽和切削。无论是在手机还是PC行业,一体成型CNC不是一个多么新鲜的工艺了。在前者,竞争的白热化逼迫着不同品牌使用或者学习最顶尖的加工技术,然而在后者老牌玩家的积极性并不高,目前也仅限于极少数高端产品线才会如此大面积使用一体成型CNC加工,比如华硕、戴尔XPS、联想YOGA系列。当然这些产品的精致度跟MacBook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前者是铝挤后再做CNC精加工,而后者则是直接用一整块铝雕刻出外壳,以及外壳上的各种卡扣、螺丝孔等等。

初始的设计稿中,X Pro是一款非常极端的产品。凌厉的直角,更激进的屏占比,厚度的控制也逼近极限,尤其是最后一项,是ID设计和研发争论最多的地方之一。

散热问题一直是超轻薄笔记本的软肋。尽管前两代产品上,华为研发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是关于散热问题还是有一些来自用户的声音。基于前两代产品的情况,华为在X Pro的散热上制定了更高的目标。

X Pro用上了主动散热+被动散热的方式,由于散热风扇不是常见的和热管直接相连,最初曝光时遭到了部分媒体的质疑。实际上华为这次创新的均热板加风道设计,是经过反复修改后的最佳方案。因为全面屏设计,X Pro的整个主机的堆叠跟传统笔记本有很大区别,空间更狭小,如果采用传统的鳍片热管设计,反而会降低出风和散热效率,所以华为大胆的拿掉了传统散热方案中的鳍片,修改了散热方式,在苛刻的条件下保证了散热效率。

散热上的优先级,加上手感和稳定度上的需要,X Pro中间加厚了0.7毫米。

武汉的研发和深圳的设计团队的博弈和站队还远没有结束。关于是否保留右侧USB A口的争论可谓旷日持久,问题最终闹到了消费者业务的最高决策层。

Chen Xuan认为商务定位的X Pro要有一些特性衬托它的Pro属性,比如USB A。“余总(余承东)可能平时使用笔记本的频次并不高,会以美感优先,漂亮的曲面上开这么大一个缺口,这能看吗?”

但最终,ID团队还是凭借专业的意见和对用户需求的考量,说服了余承东。

华为做PC的思路和投入力度,陆续吸引着不甘于现状的传统PC厂商精英加盟。

华为武汉研究所负责PC研发的团队人员规模并不算大,而且其中入职华为三年以内的新人占比相当高。这样的团队搭配在华为并不常见。

“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跟老牌大厂恰恰相反,虽然有些厂商贵为全球PC领域三甲,但研发投入并不多。做研发、想有所作为的,看到一个愿意投入的公司,很难不心动。”

权衡之下,Long跳出之前的公司,来到华为做硬件架构。华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MateBook X的研发就有不少像Long这样老牌PC厂商出身的研发人员身影。等到X Pro,团队的搭配和规模已相当完备,这也是产品轰动业界的基石。

Zhu Ge没有提到的是,ID设计触达决策层的机会相比远在武汉的研发团队明显更多一些。这也使得为数不多的几款PC产品的设计品味明显高于华为其他消费类产品。当然,对于结构、工艺团队来说,ID优先还意味着漫长的死磕技术、死磕细节的日日夜夜。

手机厂商的PC创新

华为做消费者业务的背景和基因,决定了它不可能和老牌玩家和部分并不重视研发的新进入玩家一样,循规蹈矩去做一个简单的公版产品。它做的部分技术创新从常理上来讲更应该是联想、惠普等老牌厂家去做的,比如指纹和电源按键合二为一。

正因如此,2015年第一次做Windows产品时,ID设计师小东和首任PC架构师老高便希望能做出和Android手机、平板一致的体验。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自我设限。

业内专家很快给华为泼了一盆冷水,Windows笔记本待机休眠机制远比想象中复杂,与Android手机和平板的休眠机制更是完全不同。试想一下,你能分得清早前Windows休眠、睡眠的区别吗?

指纹识别唤醒是一个涉及到微软、英特尔两大巨头各自软硬件底层架构的历史遗留问题,关乎Windows,以及独立于CPU运行的英特尔管理引擎(Management Engine,ME)。

“严格来讲,跟微软关系不是太大,只要打通微软Windows生物框架层就行了。英特尔在ME上做的是通用的方案,显然不愿意投入太多的人力单独做一个ME。”He Jian说,“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做安全芯片。”

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厂协力推动上游的老牌大厂解决。实际情况是,并没有。

Windows常见的指纹解锁流程是,电源键唤醒,屏幕点亮,之后录入指纹解锁进桌面。更早前甚至还需要同时按住Ctrl+Alt+Del才能刷指纹。此时你猛然发现,手机上早就习以为常的功能,竟然迟迟没有在PC上应用,我们所见仍旧是在笔记本掌托的位置开一个丑陋的孔洞,随便塞进一个与整机设计语言完全不相匹配的指纹。

若非手机厂商倒逼PC厂商,可能它们至今都还在使用滑擦拭的指纹解锁。

第一代MateBook上,华为用上了当时荣耀7i手机上的侧边指纹识别保证ID设计的一致性,同时在硬件加上单片机的方案,实现了指纹直接唤醒。同一时期只有微软的Surface Pro 4和华为MateBook执着于便捷的解锁方案。不同的是微软把指纹识别做进了键盘中。

但殊途同归,理想情况下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初代产品出现了一些异常耗电、发热、不能唤醒、死机等概率性故障。Zhu Ge在复盘时提到内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批评声音,实际上问题出在了Windows10新技术上的不成熟,它自家的Surface Pro 4也没能幸免。

庆幸的是,华为并未因此放弃指纹、电源键二合一方案。在前两代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团队继续分析电源键和指纹的逻辑关系,解决电源、指纹分别与Windows各种状态的相应的逻辑关系、三者的时序关系,以及用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前后迭代了16个版本,复原全部240余种复杂场景,最终得以定型:

指纹识别隐身于电源键之中,悄无声息地完成身份认证等功能。

这正是我们所推崇的技术的伟大之处,化繁为简,臻于无形。

华为如入无人之境

“这个行业里真正在创新和技术上投入比较大的,也就苹果和微软了。”He Jian、Long和Chen Xuan都如此表示,对苹果、微软赞誉颇多,垂涎两者庞大的自建实验室。

不过微软Windows和Office软件端的体验远不如它在硬件上的创新。

比如Windows系统对高分屏的适配,字体的显示有锯齿,Office至今都没有常用字体记忆功能,更根深蒂固的问题是系统本身的功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软件体验成了微软Surface以及华为这样第三方PC品牌硬件创新的掣肘。

“单是字体显示锯齿这一项,我们从第一代提到现在,始终没有改观。”说起此事,HeJian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其中不少缺陷是Windows系统的痼疾,苹果Mac产线的软硬件一体做得好很多,系统资源利用效率很高。Windows自身功耗大,第三方也无法参与优化。反观苹果,不一定是性能最好,但它能在性能足够的情况下把功耗降低。

系统层面的这些问题,华为一直希望通过和微软的深入合作,推动微软去尽快解决。

此时此刻,MateBook X Pro已在华为庞大的线上线下渠道上架,其中包括了全球数万家华为零售店。它任性地收割着媒体和舆论的好评,销售情况也是出出乎意料的好。老姜说:“现在的销售情况比我们之前预估的要高出不少。”而这仅仅是华为的第三代PC产品。

旁观者不难从X Pro上嗅出华为的狼性和恐怖的研发实力,然而回望PC这个信息技术、消费电子行当里历史最为悠久的品类,它依然是一片死寂。苹果Mac产品长久以来的示范和引导没能让OEM们更勤奋更认真一些,将近六年前微软放低姿态切入硬件设计和制造,没能叫醒老牌玩家们。

所以当有媒体问起华为怕不怕现在的创新激起了别人的创新,Zhu Ge说百家争鸣才能搅活这一潭死水,他期待竞争。以超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著称的华为从杀红了眼的手机行业分出一批干将投身PC,还是没能引起同业者的警觉。

而以往,华为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总会令现有玩家一阵紧张。3:2高分辨率屏幕无人跟进,指纹电源键二合一无人跟进,高功率便携电源无人跟进,高品质的外放音响无人跟进。这些看似微小,实则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的细节,被粗暴地忽略了。

在一个存在了三十余年的行业里,这个叫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凭借自己强大的研发能力如入无人之境。对手们确实安逸了太久。

注:应华为要求,文中所提及的老姜、Zhu Ge、Chen Xuan、He Jian、Long均为化名。另:本文在3:2屏幕的MateBook X Pro和Surface Studio上完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