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30日电(向蓉 吕佳璐 记者 李建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2017年以来,四川德阳市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出真招,用好用活扶贫基金,截止今年8月,全市157个贫困村、17240户、3708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四川省率先完成减贫任务。

中江县:小额信贷绽放富裕之花

德阳市中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两手发力”,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巧借市场无形之手,用活小额信贷资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功能”,真正做到“一村一产业,一户一技术”。

中江县南华镇龙头企业来金燕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豆腐干和八宝油糕等产品,现有员工150余人,80%员工都是来自村上的农民。董事长熊昌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企业员工主要招收南华镇的贫困村民,采用企业投资占大头,贫困村民小额信贷入股占股分红模式”。他介绍说,不管公司每年有没有效益,入股的贫困村民都可以拿到6%的保底分红,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在园区内务工拿到一份工资,不仅贫困村民增加了收入,企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永太镇四川雷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菇语源食用菌示范园,主要种植竹荪菇、羊肚菌和猪肚菌等,一半已经开始投产一半正在建设。永太镇副镇长赵明振告诉记者,建设这个扶贫产业园预计花费1360万元,其中包括基地投资的96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50万元、中国人寿捐赠的100万元、采用股份合作模式,试点石狮村村集体拿出50万入股以及100万的贫困村民小额贷款。赵明振介绍,政府投入的产业专项扶贫资金不参与企业经营,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石狮村出资的50万集体资金和30户贫困村民100万小额信贷资金作为保底股份,年收益不得低于6%。贫困户小额贷款则作为分险基金,就算是企业经营不善或者破产,政府承担70%,剩下30%由保险公司承担,贫困户不承担任何风险。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记者在高坝村看到,有了食用菌和葡萄园这两大产业,家家户户都住上了青砖白瓦房,房前有菜园,屋后有果园。74岁的周天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口袋里有了票子,这都要感谢国家扶贫政策好。”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什邡市:健康扶贫开出幸福之花

在脱贫攻坚战中,德阳什邡市大力实施卫生扶贫政策,夯实基本医疗保障,下大力气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健康扶贫是按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倾斜支付、民政救助等顺序报销后,自费部分若超过总费用的百分之十,则启动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记者看到,什邡市南泉镇医院成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站,建档贫困户不需要交一分钱就可以和医院签订家庭医生协议。对于行动不便者,医院采取“一站式服务”全承代办模式。签订协议后,每位建档贫困户每年可接受一次免费体检,并且都有自己的专属家庭医生,病人出院后,家庭医生会后续跟进,进行面对面诊治,专家也会定期入户进行治疗。除此之外,对签订家庭医生的患者,还实行双向转院政策,即小病在本院治疗,重病可直接转院到什邡市人民医院。镇卫生院院长杨尊强介绍:“因为疾病,导致很多家庭生活贫困,通过健康扶贫政策,缓解了他们的家庭压力,自付比例也大大下降,有些大病患者甚至不需要缴纳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全面治疗。”

家住玉桥村8组的蓝廷保今年66岁,他也是镇医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家庭医生唐帅告诉记者,蓝廷保今年5月份突发脑溢血,在南泉镇医院和什邡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花费一万六千元左右,通过健康扶贫的报账流程,全部减免。

瑞虹村10组62岁的严弟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天需要吃四次药。儿子2008年就骨头坏死,双腿无法站立。她告诉记者,现在因为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每次去医院前可以电话预约,到了医院还能优先看病,治疗费用的自费部分也在10%的规定范围内。

在什邡市人民医院住院部,记者见到了家住蓥华镇花园村3组的袁世珍,她她今年75岁了,患有高血压经常住院治疗。五月到现在花费了近5000元,通过健康扶贫政策报销后,自己几乎没给多少钱。她笑呵呵地说:“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好了,这把年纪了还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还得感谢党和国家。”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什邡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岚介绍,什邡市共有43万人,其中建档贫困户16301人,医院采取“小病全力救助,大病应足尽足”的原则。医院减免医疗诊治费用后,由社保结算,再按照新农合的报账比例报完之后执行倾斜政策,如果是贫困户,医院则会跟民政部门对接,提供民政基金扶贫,如果患者自付部分还是超过总费用的10%,则医院向卫生局打报告,启动应急救助资金进行支付,这样下来,患者自付部分不会超过总费用的10%。

绵竹市:产业扶贫走出致富新路

绵竹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大力发展农业扶贫产业基地和光伏发电产业,既实实在在增加了贫困人口收入,同时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从而反哺帮助贫困户。

遵道镇双土村是德阳市特困村,全村总人口3439人,1616户,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共108人,由于村地处边缘,土质结构原因,灌溉水源严重不足,导致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亩产远远低于全市其它地区,影响了当地村民的收入。

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双土村村干部根据走访了解的情况,科学制定了“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改种葡萄、银柳、蔬菜等经济作物。

双土村第一书记张方军告诉记者,由于日照充足,我们首先想到了发展葡萄扶贫产业园,市扶贫办给葡萄园注资了100万元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葡萄园的土地流转一共300多亩,从贫困村民手中流转100多亩,葡萄园每年固定给贫困户分红保底6%—7.2%,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收取租金,通过葡萄园就业务工可以挣到薪金,入股分红可以拿到股金,一亩土地以前收成较好一年也就6000元左右,现在通过“三金”收入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个贫困户年收入达到2—3万元。

记者在双土村葡萄种植园区看到,七八辆小型农用车有序的停靠在水泥路边,村民正在忙碌的将一筐筐刚采摘的葡萄进行装车。“来,尝一下,这葡萄甜得很”,一位刚从葡萄棚走出的村民和记者热情打招呼。记者了解到,她叫陈明菊,几年前被诊断患上了乳腺癌,这忽然降临的“暴风雨”让原本不太宽裕的家庭彻底陷入泥沼之中。陈明菊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三口一年的收入才5000多元,去年村领导让种葡萄,3亩多土地比以前多收入1万多块钱。

德阳市扶贫移民办负责人鲜雨清介绍,为让葡萄产业有质有量,市里对种植户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种植技术。现在村民们对发展葡萄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今年又新增了330多亩葡萄种植面积,预计每亩葡萄能给种植户增加4000元左右的纯收入。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记者在遵道镇双土村村委会,一抬头就看见屋顶的光伏发电板,一块块正在享受着“阳光浴”。德阳市扶贫移民办负责人鲜雨清介绍,选择“光伏扶贫”并非一时兴起,前期调研表明,该项目能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且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绵竹位于盆地边缘,年日照数950小时,按照国家新能源政策,光伏发电按发电量给予年限为20年的定额补助,每度电卖给电网是4角1分,国家另外补助4角2,每度电大概能卖8角3分多。双土村第一书记张方军说:“村级光伏发电所产生的收益将被分为三部分:收益的60%平均分配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分红;20%用于该村非建档立卡的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还有20%作为项目运行维护费用。”

在绵绵细雨中,兴隆镇建设村的一个个蔬菜大棚在一亩亩的稻田映衬下,显得更加绿意青葱。在蔬菜大棚内,记者见到了81岁的章大爷,大爷用地道的四川方言激动地说:“家里就我一个主劳力,老伴长年卧病在床,我每天来这里务工,每月固定可以挣到两千多块钱,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刘琴介绍:“由于建设村年老体弱的村民居多,自己发展产业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市里决定在产业扶贫基金中拿出20万入股绵竹龙头企业华盛农业,这样既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务工问题,提高了经济收入,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广汉市:教育扶贫开出笑容之花

德阳广汉市在教育扶贫工作中,通过分学段、分类型实施个性化教育扶贫措施,不断完善教育扶贫措施体系,做到“应帮尽帮,应助尽助,不落一户”,坚持扶学、扶智、扶志,力促贫困家庭学生健康成长,努力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在连山镇齐心村二队记者看到14岁的张守凤时,很难把这个满脸笑容,性格开朗的小姑娘与两岁父亲就患病去世,母亲精神失常离家12年未归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记者和小姑娘拉起家常,她告诉记者,这12年她一直寄居在婶婶家里,婶婶对她很好,虽然学校很远,但是从小学到初中每天都骑电动车接送她,市里扶贫局和教育局的叔叔阿姨基本上每个月都来看她,给她送来玩具、书籍,鼓励她好好读书。她悄悄告诉记者:“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了,但我感觉生活中有好多的爸爸妈妈都在关心我、爱护我,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让这些帮助我的爸爸妈妈更加健康。”

四川德阳: 精准扶贫聚力基层 让百姓获得感落地

张文凤现在除了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全免以外,还可以每年获得1800元的教育扶贫基金。

广汉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文述介绍,广汉市教育扶贫基金总规模500万元,全市建档贫困户720户,贫困户向村上提出申请,村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资助金额,最后反馈给资助中心进行审核后,再将钱打入账上。在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使用上,采用“差别化、个体化、一生一策”,不设上限。

据了解,到2017年底,广汉对市定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免收适龄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免收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连续两年对经济薄弱镇、村和贫困村新建义务教育学校、食堂、新建改造教师周转房进行奖补,并为其配齐配足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年度内对市定扶贫标准下经济薄弱镇村有职业技能需求的劳动力,提供免费培训的网络平台,确保贫困家庭稳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