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后的日本观察:用工荒之下迎来机器换人潮

本报记者 李伯牙 东京、大阪、京都报道

2016年11月,日本东京成田机场入境处,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惹眼,他们身着统一制服,佩戴工作证件,指引着人们去各个窗口办理入境手续。

这是日本老龄化的缩影。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到2015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从23.0%上升到26.7%。

老龄化加剧的同时,日本总人口还在持续下降,这造成了近年来日本社会的一大特殊现象——用工荒。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最新数据,2016年11月日本的有效求人倍率(每名求职者对应的招聘岗位数)为1.41倍,创下1991年7月以来的新高。

企业招工困难,使得日本各地之间针对劳动力的竞争加剧,同时,也促使日本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并加速创新,用机器人等新技术解决人工不足的难题。

用工短缺日益严重

晚上十点多,新宿街头依然有不少年轻人在四处派发广告传单,每班地铁的停靠,都带来大量的潜在客户。

年轻人工作很辛苦,是人们对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社会的一个直观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的就业压力很大。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公布的《日本统计年鉴2017》,日本的完全失业者从2010年的334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22万人,完全失业率从5.1%降到3.4%。与之相应的一般有效求人倍率从2010年的0.52上升到2015年的1.20,意味着每位求职者对应的工作岗位数增加了2倍多,而且岗位数已经多于应聘人数。

“(大阪)企业面临人手不足问题,东京也一样。”大阪经济战略局企画部地域经济战略担当课长藤本博一说,严重的时候甚至2个企业职位仅有1个求职者应聘。

用工荒背后,除了日本近年经济回暖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低生育率下日本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

近年来,日本总人口不断减少,从2010年的1.28057亿减少到2015年的1.27110亿,减少了94.7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8.9万人。

再看日本的人口结构,15岁以下人口为1586.4万,占总人口12.7%;15到64岁人口为7591.8万,占60.6%;65岁以上人口为3342.2万,占26.7%。日本的老龄人口占比是世界最高的,远高于第二名意大利的22.4%和第三名德国的21.2%。

在老龄化与总人口减少的背景下,日本劳动力人口从2010年的6632万,减少到2015年的6598万,共减少了34万人。因此,用工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大阪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开始与东京争夺劳动力。藤本博一说,大阪为了吸引年轻劳动力,着手解决年轻人的孩子抚养问题,这样一来大阪经济就好多了。

而在用工荒影响最直接的企业层面,开始探寻各种应对方法和技术。

机器替代潮

“现在缺人,招不到工人。”奥姆龙绫部工厂相关负责人高见真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为此奥姆龙将要把人的操作工序压缩50%,引进机器人替代部分劳动力,目标是2020年将生产效率提高2倍。

用工荒迫使这家工厂加速研发机器人技术。在工厂车间,一台搬运机器人正在调试,这款机器人可以自动检测障碍物和人,选择最佳路线进行搬运。一旦投入使用,可以替代3个人左右,而且成本降低,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为解决日本妇产科医生人数不足的问题,早稻田大学次世代机器人学研究机构(Future Robotics Organization)研发了一款远程孕检机器,可以通过远程操控为孕妇做B超检查。这些机器最终将进入社区,以方便孕妇,不用再跑远路去医院检查。

同样,在大阪经济战略局下属的大阪创新中心,有家创业公司已经研发出来一款护理机器臂,可以替代两三个人,将病人从床上搬运到轮椅上。

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除了加速技术创新,企业在管理方面也进行创新,以提高效率。

奥姆龙绫部工厂采用的生产管理办法就是单元生产,采用U字形操作台,可以容纳1-3名工人进行多项业务操作。这样可以减少工人的等待空闲时间,解决不同工序速度快慢的不平衡问题,快的可以帮助慢的,而且还可以根据生产量的大小调整工人数量。

此外,管理上还引入物联网技术,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追溯到源头。

当然,这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日本,外国劳动力越来越多。由于中国游客这些年来大量增加,日本的旅行公司、中介机构中工作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甚至很多企业都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但是,大阪经济战略局的官员和奥姆龙公司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在日本雇佣外国劳动力还存在障碍。日本对外籍劳工和移民态度都较为保守,虽然这些年外籍劳工增加较快,不过仍未有较大改变。(编辑:吴红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