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银行加速线下布局 “码商”新族搅动小微市场

无担保、没抵押、缺风控数据,一直是阻碍传统金融方式触达线下小微商家的重要因素。然而得益于近年来技术与模式的持续创新,金融服务的这些准入门槛正在慢慢被抹平,而线下小微企业场景也在成为互联网银行发展的新“风口”。

据网商银行行长黄浩近日透露,在大数据风控等技术的支持下,网商银行自今年6月开始布局线下以来,目前已有超过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从该行获得贷款,总额超过百亿元。与之相对,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包括网商银行、阿里小贷等业务加在一起,也仅服务了不到一千万小微企业。

“以前不做线下并非是不想,而是能力所限。如果今天不是产业技术发展走到这一步,我们也不会做,所以现在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同时黄浩表示,面对规模超过7000万的小微商家及个体户市场,网商银行未来还将会以平台化的方式,通过集合更多经营机构的合力,发挥各自在资金和风控的优势,从而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

科技加速金融创新 技术创新破解小微贷款难题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个体经营者来说,经常会遇到需要‘急钱’的情况。但从银行申请贷款,不仅手续流程繁琐,时间也会很长,等到下款时通常事情也就过去了。”47岁的张师傅是浙江杭州的一位个体经营者,其工作主要是为这里的市民提供上门维修空调服务。

张师傅还举例称,“上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杭州气温骤降,找我修空调的订单一下子也多了起来。但平时我很少会囤积维修配件,所以一时间找钱补货成了急活。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是走以往的贷款流程,可能在银行排个队都要等上半天,那么这些活肯定都要从手中白白流走。”

事实上,张师傅所遇到的案例只是全国数千万小微商家群体真实经营场景的一个缩影,在日常经营中,他们因各种大事小情产生临时用钱需求的比比皆是。但由于缺少抵押和经营数据,这些商家常常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不过随着移动支付、风控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国内金融机构手中的发展“利器”正在不断增多,这也让以往许多阻碍金融服务触达线下小微商家和个体经营者的问题在逐渐得到解决。

今年6月,网商银行依托支付宝移动支付业务,将其服务从线上“网商”延伸到了线下小微经营者中,并专为其推出“多收多贷”贷款服务,只要用收钱码收款,并且收到越多客人的付款,其能贷款的额度就会越高。并且只要流水稳定,小摊主、个体户等也都能通过手机实现“1秒贷款”。

张师傅也成为这项贷款模式创新的直接受惠者,“由于一直有用支付宝收钱码收维修费的习惯,贷款就不用再去银行,只是拍个身份证,拍个照片,填写几个信息就能申请到2万元的贷款”。用这笔钱,张师傅得以买齐了配件,帮老顾客们修好了空调。

线下的小微经营者不用购置扫码枪等机具,只要一张能够收钱的二维码,就拥有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场券。路边的包子铺、菜市场的小摊主,甚至像张师傅这样没有固定店铺的上门服务经营者都能零门槛接入互联网,这些变化让“张师傅”们都很乐于将自己称为“码商”。

移动支付不仅让“码商”收款便捷,更帮助线下商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基于二维码商业场景和数据,还能让线下经营者享受到更多维的综合金融服务。

“选择走到线下并不是因为我们线上发展得不好,而是看到了确实有需求在这里。”黄浩认为,由于缺少抵押和经营数据,国内很多小微商家一直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当然,如果不是产业技术发展已经走到了现在这一步,我们也不会做。”

另一方面,打法转变的背后还是发展逻辑的改变,网商银行本身也在从“坐商”思维向“行商”迁移。“以前我们网商银行或者是阿里小贷、蚂蚁金服,服务方式是借钱给平台,在平台上为从天南海北来的小微企业用户。而现在,不管用户身处何处,我们不需要他来,而是会把服务通过一个‘码’推送到他的身边。黄浩说。

截至今年11月底,已有超过155万线下小微经营者获得了该行的贷款。同时网商银行方面透露的数据来看,笔均贷款金额仅7615元,平均资金使用时长为50天,6个月内贷款超过3次的经营者却达到35%,“小、急、短、频”构成了线下小微经营者贷款需求的最大特点。

此外,从具体行业来看,目前网商银行服务的“码商”以服务行业经营者为主,其中服装店、超市便利店、烟酒杂货等零售商家占19%,餐饮、教育、美容、维修、家政等纯服务性商家达81%。这与传统金融模式服务的客户群体形成了鲜明差异。在某种程度来上,正是这种错位竞争加快了网商银行的线下扩张速度。

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看来,传统金融更多服务于第二产业,并以服务大企业为主,模式也是批量、大规模的抵押贷款模式,但对这些和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连,且以小微、零散形式存在或依托互联网展开的服务业商户,传统融资模式受限于成本太高影响往往很难适应。“而以网商银行推出的‘码商’为代表的一批崭新服务模式,很好地适应了产业结构的变化,也适应了这类客户群体的需要,充分发挥了科技对金融的助力和改造作用,让金融得以更好地对这一类型的实体经济提供支持。”他说。

多维信息重塑风控体系 不良率不足1%

“刚开始探索线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时,其实我们心里也没底。”对于黄浩和他的团队而言,布局线下最大的担心源自线下经验的缺乏,“不能说我们是互联网企业,就在线下也一定能同样做得好。”

“中国有近七千到八千万的小微企业,广阔的分布让我们很难知道他是谁,又该如何为他提供有品质的服务。同样,当时的我们也不了解对其风控该如何实现。”

此外,在黄浩看来,虽然都是小微企业,但服务线上与线下商家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相较而言,线下的商家更偏C端,场景更加复杂,并且在对其进行风控时,场景内信息和场景外信息,强场景和弱场景信息以及关系链信息,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反观线上,基于现有淘宝天猫交易评估体系,他的团队就可以对商家进行一个综合判断。

“所幸,随着不断地探索,我们发现线下小微经营者用上移动支付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部分数据维度甚至比线上电商还要丰富,再结合我们的风控能力和经验,为他们提供贷款服务就有了基础。”网商银行资深总监胡晓东说。

针对线下小微经营者,网商银行目前已创建了多套针对性风控措施,可有效识别经营属性、判断交易有效性、预测商家经营能力等。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甚至使其能够在1秒钟内通过转账关系链判断出是个人还是个体经营者,排除虚假交易,并在支付数据基础上结合商圈人流、同类商家经营状况等综合维度,给用户一个最合理的授信额度。

同时黄浩强调,“传统的信贷风控理念往往先把人预设为坏人,但网商银行从不预设任何一个坏人,我们把每个人首先看成是好人,然后用大数据的风控技术把其中少数的‘坏人’挑出去。”在他看来,这也是网商银行能够在短短半年服务这么多线下小微商家的原因。

而截至11月底,网商银行线下经营者贷款的不良率仅0.78%,99.15%的商家都能做到按时还款。“不过有意思的是,对于到期未还的用户,经催收其中绝大多数用户都会很快把钱返还,所以损失率会更低。”黄浩说。

对于网商银行较低的不良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分析认为,一方面得益于其在数据分析、交易场景等方面所积累的优势,而能与场景相结合的业务不良率通常会更低;另一方面,这也与其业务性质有关,相比其他,其主要从事的零售业务与消费金融不良率也会低于业内总体水平。

开放合作加速业务创新 未来发展期待两端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落地线下后是否会带来新的盈利空间,是当前市场对网商银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黄浩对此的回应则是,“我的KPI里从来没有营收、利润、甚至贷款数额这些指标,我的KPI是用户数和客户满意度。”

事实上,尽管用半年的时间就已从0做到155万的规模,但对于现在的网商银行来说,却仍是起步阶段。“我们最终想法就是通过一张二维码,真正把互联网连接到中国所有的小微企业,而今天只是一个开端。”黄浩说。

而面对规模超过7000万的小微商家及个体户市场,网商银行也从未想过包打天下。“如果能服务10%甚至是5%,对我们来说就很满足了。”至于在服务方式上,网商银行继承了阿里系所擅长的平台打法,通过集合更多经营机构的合力,以平台化的方式发挥各自在资金和风控的优势,并尝试合作开发相关产品。

据了解,目前这种合作已有实质性的进展。据网商银行方面透露,其现有线上客户大多来自淘宝平台的培育成长,其中部分已从小微企业变成中型企业,贷款需求也随之越来越大。而对于聚焦小微企业市场的网商银行,其贷款原则上不会超过100万,至于超过的需求则更乐于推荐给合作的金融机构。

此外,黄浩表示,未来,网商银行积累的服务线下小微经营者的经验和能力,也将向更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一同在更大层面上解决线下小微贷款的难题。

在业内专家看来,基于平台的合作共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背靠阿里系,技术、数据以及丰富的交易场景等都已成为网商银行的内在优势,同时也是其在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就金融服务而言,与金融业务割裂的技术等要素意义不大,其发展还需将其优势与金融实际业务进行深度融合,而在实际业务方面无疑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所以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市场中频繁出现两方跨界合作的身影。”上述专家表示。

此外,在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看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就是服务客户、服务实体经济,不应有线上线下之分,所以长远来看,从线上走向线下仅是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未来还需要在线上线下两端业务融合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而这也会对其线下团队的运营、服务能力提出更多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