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现在的知乎,但我不再是黏性用户

刺猬公社 | 石灿 卡片制图 | 李阳

注:拥有互联网话语权的年轻人,和现实世界拥有话语权的人,并不完全重合。

知乎现在很难再与世界分享知识了,顶多是分享经验故事和个人见解,至于有没有用,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人们对知乎的情感越来越复杂,喜欢中透露着烦躁,烦躁中参杂着怀念,怀念中充满着惋惜。

“浏览每篇文章就不自主地关注评论,有时候恍惚间觉得:‘知乎,你变了。’”刺猬公社的受访者“啊呀.泽泽称奇”说。

是的,知乎变了,知乎正处于用户结构大转型时期,冗杂的信息变多了,各种邀请频繁了,用下沉了,原有的精英化标签褪色了,有人已经开始怀念以前的知乎了。

1

我怀念知乎,更怀念当年的自己

我接触知乎说来挺巧的。

约 2013 年那会儿混迹天涯,偶然在一个帖子里看见有人说要离开天涯转战“知乎”,我就跟着去了。那时候的知乎很简陋,让人摸不着头脑,看了看就关了。

后来在kindle上发现有一系列免费的书叫《知乎周刊》,写的挺好的,一个主题之下有各种有意思的小短篇。

之后又看到有人提及知乎这个词,突然就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些“杂志”原来出自那个网站呀。再一次搜索“知乎”,就彻底进坑了,每天泡在知乎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的确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小地方读高中,对大学的无所谓加上对读书的疲倦,让我们信了那一套说法,上课就是闷头睡,看网文,刷论坛,等下课。

我从没想过要从知乎中获得什么,也没有想过它能给我带来什么,但是扑面而来的问题和优质解答,让我沉溺。

知乎让我开始思考,我喜欢什么,我适合什么,我要什么,我怎么做。

我的启蒙问题(彻底拉我进坑的那一个)是关于图书馆学的,它开启了我对大学的好奇。

在知乎看了一堆关于大学专业的问题后,我开始接触别的类别,在一堂又一堂课上,无止尽地刷着知乎,对外面的世界逐渐有了模糊的概念。

原来真正的世界和从小被灌输的说法不一样。

高考来了,必须离开,戒掉网瘾特别难,但最难的是从原来的环境中抽身,且强迫自己长时间专注于一个曾经抵触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

知乎让我明白无论未来怎么样,都得有过得去的高考成绩,那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放弃高考意味着放弃未来很多种可能。路要越走越宽,要拼,要踹开那扇曾亲手关上的门。

束发之年,人都会发生大的改变,而我恰好遇上了知乎。

我不看抖音和快手,但以前的朋友都在看,都在拍。知乎教会了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应该做的事情上,时间宝贵,学会取舍。我和以前懵懂的自己不一样了。

没有优越感,这些软件做的很棒。但当我能看懂这些产品抓人眼球的内在逻辑,对它们也就没了兴趣。

知乎对于现在的我,是一个陌路App,火爆或沉寂都和我没有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

那时候还是“小而精”的知乎,而现在是“大而广”的知乎。水军越来越多,一个平台的没落,他们功不可没。一篇职业水军的自述文章里原话:“现在知乎越来越火,我们手上的知乎账号就多的是。”

内容质量直线下降,越来越偏激。我想大概是意图借助这些平台引(hu)导(you)网民的人太多了,他们买来的目的明确的文字和最初那些满怀善意的文字毫无可比性。

听说知乎这两年大力采用智能推荐的技术,这挺好。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拒绝信息茧房,那将会永远活在房子里。既然拦不住技术的进步,不如学着使用。你还会因为害怕汽车撞路障,而坚持骑马上街吗。

现在回过头去看,曾经认真对待过的东西都会怀念吧,更多是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