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赞美都变成诋毁,“爱国”的联想还能否突围?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作者尹天琦
最近关于联想的争论持续发酵。
事发起因是有人爆料:在一次关于全球5G行业标准制定的投票之中,联想和他收购的摩托罗拉,都投票给了美国高通,导致华为惨败,行业标准控制权落在美国人手里,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两年前的事件忽然在中美贸易战和5G标准制定的紧要关头再次发酵,值得玩味。谁放出的消息?谁在传播买华为就是爱国,买联想就是不爱国……声音嘈杂非比寻常。
正如杨元庆在朋友圈留言所说:把一个本来纯技术的研讨,每个参与企业都有背后的商业利益博弈的标准制定过程,非要打上爱国与否的标签。把一个好端端的,好不容易走出去走成功的国际化企业非要带上”汉奸“、”叛徒“、”卖国贼“的帽子。居心何在,相煎何太急?打上爱国标签的所谓标准,能够畅行世界各地吗?
图片来自于网络
就此事件,5月16日柳传志发布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称:今天联想不能容许有人朝我们泼脏水,甚至冠以“卖国”的帽子,如纯属巧合也就罢了,若是有意为之,试图冲击我们的军心,打垮我们的士气,践踏联想人的尊严,打击一个民族品牌的骄傲,我们所有的人,都绝不能、也绝不会有半分容忍!联想的干部要积极行动起来,全体同仁要积极献计献策,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誓死打赢这场联想荣誉保卫战!
柳传志称“我们综合考虑国家整体产业合作、创新与发展,坚决选择了联想之前没有太多技术积累的Polar码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联想的投票原则没有问题,执行也没有问题!”
柳老还电话了华为CEO任正非,任正非也认为,联想在5G标准投票过程中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并对联想对华为的支持表示感谢。
联想的三场爱国战役
说联想不爱国,联想太冤了!
中国移动互联网世界领先,离不开PC时代奠定的基础。联想作为PC时代的奠基者已经有34年历史。1984年柳传志带领10名中国计算机科技人员,怀揣着20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一处租来的传达室开始创业,命名为“联想”(legend,英文含义为传奇)。
90年代初,在外国人已经用486型号电脑的时候,他卖给中国人的是低配置的386型号。联想渐渐崛起后,外国企业才开始把最先进的科技产品拿到中国参与竞争。反观今天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联想,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不爱国的言论显然站不住脚。
翻看联想历史,联想打赢过三场战役,为国产企业争了光!
第一役:小舢板PK航空母舰
1994年,国家为了让各行各业信息化,将进口电脑的关税从200%降低到26%,这虽然让企业和普通人能用得起进口的好电脑。但却导致中国民族品牌受到了巨大冲击。最直接的现象就是1993长城0520型号退出市场。
那个时候,联想面对IBM、Compad腹背受敌。按照柳传志自己的话讲,如同小舢板遇上了航空母舰。柳传志当时正在生病,在海军医院他完成了第一次联想架构的根本转变,建立了以杨元庆为首的电脑事业部,坚决竖起中国民族工业的大旗。那一年,协助临危受命的杨元庆仅有29岁。
从1993年到2000年,对于联想来说相当于8年抗战。一件事情就可以窥探一二。在97、98年时的一次会议上,联想的一位获奖同事回忆到,他们的一支队伍到延安去做展销,没想到卡车翻车了,队长受了伤导致鼻梁骨折,但由于任务紧迫只是做了简单包扎,团队集体带伤坚持去延安做完展销。
创业阶段的联想精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到2000年的时候,联想的市场份额是30%,比排在后边的二三四五名加起来的份额还要多。
第二役:双模式PK戴尔
戴尔一战堪称联想出生入死的一仗。
2001年,联想的市场份额略微下降,从30%降到29%。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戴尔来了。当时的戴尔商业模式领先,从美国打到欧洲,所向披靡。
2002年,在联想集团大会上。柳传志表态,“联想要做出样子,让戴尔知道谁是联想,谁是杨元庆。”可没想到,讲完这句话后,反被人家打得一塌糊涂。柳老不得不感叹“最后,不是人家知道谁是杨元庆,而是我们知道了谁叫戴尔。”
联想并没有丧失斗志。2003年,联想两条线作战,一条线由杨元庆负责,准备和IBM并购谈判,另外一条线由刘军负责,准备跟戴尔放手一搏。
最后,联想创造出了一种双模式,不但有了戴尔的模式,还有了联想模式。柳老形容与戴尔一战“像飞机在空中一边飞着一边加油”,一直到了年底,终于,联想做到了在销售营业额上完全战胜戴尔。也就是那一年开始,戴尔在中国就一直没有翻过身。
第三役:蛇吞象,收购IBM
2004年12月8号,联想宣布12.5亿美金并购IBM PC部分。宣布的场面令人刻骨铭心,所有的记者都热烈的、疯狂的鼓掌。有记者找到柳老说,“我不一定相信你们能赢,但是,你们就是死了也给中国人争光了,我为这个给您鼓掌。”
94年的柳老肯定也不相信,10年前还要在IBM这艘航母下求生,10年后却可以“蛇吞象”收购它。
在当时的电脑行业里,并购的成功率仅为25%,一个别人认为落后的中国企业去并购被视为美国精神象征的IBM,谁能认为能成功呢?
2005年,5月1日联想和IBM共同宣布,完成联想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收购完成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7位的联想跃居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有人把这场并购形容为一场豪赌,机会背后是巨大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品牌的风险。IBM的ThinkPad品牌到中国,品牌效应如何?第二个是文化,美国人给中国人打工,并且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在一起工作,谁听谁的呢。结果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果然,联想出现了第一次大亏损。
柳老又重返联想来了一回杨柳配,从组织架构上和董事会结构上,做了彻底的调整。最后形成了联想在世界上的PC王。
新挑战:移动的挫败和新零售的期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联想面对的挑战一点也不亚于30年前面对IBM等航空母舰的挑战。
5月4日,香港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宣布,自6月4日起,联想集团将被从恒生指数50只成份股中剔除,由石药集团取而代之。
联想集团对此回应称,“我们尊重恒生指数的审核结果,但我们特别关注公司的持续转型,以及为股东带来可持续的长期回报。我们认为,恒生指数的审核结果,并不会对我们的股票表现产生长期的实质影响。”
这是联想集团第二次被恒生指数剔除。联想集团2000年首次进入香港恒生指数,但在六年后被剔除,直到2013年3月重新加入。5月9日,联想港股收于3.71港元,市值为445.75亿港元。自2013年被纳入恒指以来,联想集团股价已累计下跌约57%。
5月8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通过内部信,宣布正式成立全新的智能设备业务集团(简称IDG),联想原个人电脑和智能设备业务集团(PCSD)、移动业务集团(MBG)将整合成智能设备业务集团。
但从其2017/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看,联想给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联想集团的综合收入同比上升6%至129.39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业务的收入同比上升8%至92.50亿美元。数据中心业务的收入同比增加17%至12.25亿美元。移动业务的收入同比下跌5%至20.76亿美元。同时其他商品及服务收入为3.87亿美元。
不过,整个PC市场已经连续第14个季度出现了下滑趋势。虽然在PC市场联想依然保持强势,但现实是手机和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正在部分取代PC的功能。
而在手机业务方面,据调研公司Counterpoint的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排名,联想手机销量4970万部,全球排名第8,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
距离联想从2014年手机业务达到顶峰到现在一共才4年时间。在手机业务上,联想频频换帅,却效果不明显。2018年以来,国内手机市场寡头局面愈发明显。苹果、OPPO、华为、VIVO、小米五家市场规模之和已经超过80%,其他众多手机品牌分食剩下不到20%的市场,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手机市场也正在趋于饱和,想要突围必须“降维”。联想拥有中国最完善的IT零售体系,线下门店超过10000家。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购买行为发生变化,联想也在顺应消费趋势做出改变。
新零售成为一大布局。
今年1月拉斯维加斯2018 CES大展上,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宣布联想首家新零售公司“天禧传奇”的诞生,联想智生活直营店(北京金源燕莎店)则是“天禧传奇”开设的第一家门店。
刘军
金源燕莎店开业2个月以来,在门店楼层、位置、面积没变的情况下,进店客流提升一倍,转化率提升1.5倍,销售额提升2倍以上;客户净推荐值也达到历史新高,在pc产品销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手机、智能数码产品等都有突破性的增长。
2018年天禧传奇将计划在全国开设150家联想智生活新零售店。联想新零售的整体战略是,将联想超过10000家门店与官网进行线上+线下渠道打通,形成产品、营销和数据联动。大约1000家进行新零售改造,其中50家为联想智生活直营店,还规划有5家联想新零售超级旗舰店。
有着丰富的线下渠道,借助新零售,联想能否超过阿里、腾讯和小米,撬动国内最大的新零售渠道体系再度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科技企业?
这个答案需要时间印证。“变革”之难,不在于外部,而在于组织内部和人心。与PC时代不同,联想的挑战来自于多维不确定的创业时代。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颠覆传统。
正如柳老所说:“而从内部上讲,我们的工作有失误。有失误正常吗?……关键是面对失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非常虚心的态度,要直面现实,要认真的,反复的复盘,去寻找自己的问题。”
创业维艰,联想的34年何曾轻松过。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它既要寻找内部的问题,果断做出商业决策和调整,又要面对外部所谓民粹主义的道德绑架。
人民日报评论所说:“企业正常的商业和技术决策,无事生非挑拨中国5G企业间的关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会寒了中国企业家的心,褊狭和封闭只会妨碍中国的技术进步。”
企业的发展都会经历波峰波谷,对于一个有民族信仰和情怀的企业,请放下挞伐之心,给它以时间。
就像柳传志说的:历史像一本书,是一页一页装订成的。撒上一层土,夯实了,再撒上一层土,再夯实了。做企业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