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最强天才: 15岁时便被北大录取, 最终却在生日当天自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节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无数人看到海子这首诗中后,无不被其才华深深地折服,在当时海子是中国最牛的天才,可是他却在25岁生日那天选择了自杀。
1989年3月26日,这天是海子的公历生日。这天一大早,海子穿着一件白衬衣、蓝裤子,肩挎一个军用书包在中国政法大学老校区溜了几圈,乘汽车来到了山海关,卧轨自杀。至于海子为何自杀,海子的一位挚友曾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海子小时候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五岁那年家乡举办“背诵毛主席语录”大赛上,海子作为个头最矮、年纪最小的选手,登台背诵毛主席语录48条。当年的下半年他就被牵着手坐进了查湾小学的课堂,10岁跳级转入高河中学,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名天才的冉冉升起。
果不其然,1979年的夏天,年仅15岁的海子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从农村来到首都北京,海子很快就喜欢上了北京,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喜欢上这座古老的大都市,大都市的繁荣美景是你们不能想象的。”
在北大四年,海子展示了自己强大的阅读能力,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小说、散文、诗歌、哲学,都是他阅读的对象。当时的北大有着很浓的诗歌氛围,很多学生都在写诗,海子也不例外。大学四年,诗歌充溢着海子的生活。1983年7月,海子毕业分配来到中国政法大学,在校刊做编辑工作。后来又调入政治系,教哲学课程。在这期间,海子写出了他的成名作《亚洲铜》。
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上,海子的生活很封闭,唯独诗歌才能让他敞开心扉。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直觉和广博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
然而当我们被海子的诗歌感动时,他却选择了在年仅25岁时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