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行业研究:聚焦新兴成长领域
温馨提示:如需原文档,可在PC端登陆www.vzkoo.com搜索下载本报告。
一、机械行业2018年回顾及2019年投资策略
(一)2018年行业表现弱于大市
2018年机械行业(中信一级)指数整体表现低迷,随大市呈现单边下跌,全年机械行业指数累计涨幅为-34.84%,表现弱于沪深300指数的-25.31%与创业板指数的-28.65%。
从横向比较看,2018年机械行业的市场表现排名靠后,显著弱于医药、消费、餐饮等防御类板块。
从机械行业细分板块来看,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与行业基本面情况相关度较高;有基本面支撑的矿山冶金机械、工程机械等行业明显表现抗跌。而另一方面,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增速显著放缓影响下,2016-2017年具备良好成长性的工业机器人、3C自动化等板块在2018年呈现业绩增速放缓,估值重心下移。
(二)2019年以来板块弹性显现,估值有所修复
2019年以来市场明显好转,截至3月18日,全部A股涨幅达26.6%,而机械板块在2017-2018连续两年跑输大盘后呈现出较好的弹性,累计上涨30.27%。船舶制造、工程机械、矿山冶金机械三个板块分别上涨48.55,42.0%,40.0%,仅铁路交通设备跑输A股平均涨幅。
从历史维度看当前市盈率水平,机械行业2010年以来平均市盈率为36倍(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当前机械行业市盈率31倍,仍处均值下方;而市净率方面,机械行业2010年以来平均市净率为3.19倍(TTM、整体法),当前机械行业市盈率2.5倍,也落于均值下方。
(三)行业收入利润增速逐季放缓,预计二、三季度见底
根据279家已披露2018年业绩或业绩预告的机械行业A股公司,仍维持盈利的公司为229家,占比82%;其中盈利增速为正的151家,占比66%。
机械行业2018年利润表现与2017年相比,盈利能力下行较为明显;据此不完全统计,预计机械行业整体盈利增速大概率下行。
在2017年高基数影响下,机械行业总营收与利润增速在2018年呈现逐季放缓,至三季度营收增速降至14.8%,净利润增速降至3.1%。预计2018年全年营收增速降至10%,净利润水平或与上年持平;而2018年上半年基数处于高位,预计2019年上半年行业收入增速将下滑至个位数,而净利润绝对额同比有下滑风险。随着2018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入的显著加大,对中游机械行业报表的正向影响或在二季度逐步显现,行业利润底有望在三季度出现。
(四)投资策略:聚焦新兴成长领域,关注景气反转机会
2018年下半年以来,政策面上定调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以抵御宏观周期波动;汽车及家电的消费刺激政策呼之欲出,对机械行业的提振效果将逐步显现;中美贸易谈判虽未有定论但形势良好。投资选择上,建议聚焦基本面良好,业绩确定性强的新兴成长板块;另一方面,关注2018年景气回落,今年将迎景气反转的板块。
聚焦新兴成长领域:在机械行业2019年一季度整体收入利润增速依然保持较大的下行压力大背景下,建议在成长性和景气度良好的行业中去选择拥有技术壁垒、市场优势、盈利能力优异的上市公司。重点推荐新能源汽车产业锂电设备行业先导智能,关注赢合科技、油气产业链的杰瑞股份和中集集团、核电装备板块的中国一重。
关注景气反转机会: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下滑,PMI跌落至荣枯线下方,与机械行业密切相关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呈现景气下降态势。汽车及家电的消费刺激政策有望上半年出台,而随着5G时代的到来将带动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新一轮变革,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行业或将在二、三季度见底反转,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重点推荐工业机器人领域埃斯顿和信捷电气,重点关注机器人。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加大基建投入的基调未变,今年铁路投资实际完成额有望超预期。而受益未来两年继续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城轨审批正式重启,货机车及城轨将迎来景气反转,轨交行业重点推荐中国中车。
二、锂电设备
(一)EV乘用车消费崛起成为动力电池需求增长主要动力
1、新能源汽车销量高歌猛进,电池装机量大增
石油资源的枯竭和OPEC减产计划的实施使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又加上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降低能源依赖逐渐成为国际汽车工业和环保工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可替代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进口原油的依赖以及城市上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污染压力,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低碳社会的重要一环。从长期优势来看,随着风电、光伏、核电等新能源普及率的提升,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2015-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占汽车总销量的1.35%、1.81%、2.69%、4.47%,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
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锂电装机量56.4GWh,较去年同期的33.6GWh,增幅高达67.9%。随着电动客车销量增速的显著放缓,EV乘用车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消费属性的乘用车销量的释放,新能源乘用车占比提升及单车锂电池装机量增加,未来锂电装机量增速将持续高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
2、EV乘用车单车电池装机量显著提升,并仍有较大空间
积分及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单车电池装机量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双积分管理办法已于2018年4月施行,明确2018年考核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2019年开始考核新能源汽车积分,并且2019和2020年合并考核。2019年和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另一方面,补贴政策向高续航里程和高能量密度电池倾斜。虽然补贴退坡将会产生短期影响,但在双积分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投资,新能源乘用车将会成为销售主流。
2018年,EV乘用车累计销量达79.2万辆,占比由2017全年的60.2%提升至63.0%;EV乘用车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积分及补贴政策的驱动下,EV乘用车单车电池装机量2018年下半年以来显著提升。
补贴的下降没有影响到消费属性良好的乘用车销量,2018年补贴政策新增的分阶段执行的管理思路和提升技术门槛的要求将会继续加强对新能源乘用车技术指标的优化,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正在从补贴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二)日韩企业动力电池产能在我国进入加速布局期
1、国产锂电设备进入国际一线制造体系
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装机量由2013年的0.79GWh长到2017年36.26GWh,复合增长率达160%,显著高于全球增速。同时,国内两大巨头宁德时代与比亚迪进入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梯队;我国锂电设备企业大部分是从为消费电子电池厂商提供配套生产设备发展起来。随着动力电池装机量迅猛发展,国内锂电设备企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均得到了大幅提升,部分企业已具备完全替代进口品牌的实力。
国内锂电设备厂商进入特斯拉全球配套体系意义重大,证明国产锂电设备技术水平已具备满足电池生产行业最高标准,将受益于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在我国的持续落地。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锂电设备企业已从过去提供分工较细的单一设备供应商发展成具备供应前(涂布为核心)、中(卷绕为核心)、后(化成分容为核心)单段小整线能力,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具备整线供应能力。
2、2021年补贴完全退出,日韩巨头产能布局正当时
全球电池厂商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第一梯队主要为韩国三星SDI与LG化学、日本松下、我国宁德时代及比亚迪。由于国内补贴对国产品牌的倾向性政策,日韩品牌动力电池在我国装机量很少。我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标准主要从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车辆能耗系数三个方面进行。而随着2019-2020年补贴继续渐进退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2021年起进入无补贴时代。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77.7万台,占全球总销量的63.57%,并且这一比重仍在持续提升。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日韩电池巨头正加大未来两年在我国的产能布局,以迎接我国无补贴时代与国产电池厂商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
松下位于大连的“新能源专用方形锂电池工厂”已于2018年3月开始供货,预计年产量可满足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要求。根据三星SDI经营计划,无锡工厂将于2019年开始量产。三星SDI计划在2019年至2023年间,逐步将西安市、天安市、蔚山市工厂的生产转移至无锡市。目前已经确定转移的产品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NextEV所使用的电池。NextEV所使用的电池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在西安工厂正式开始量产,并于2020年转移至无锡工厂。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三星SDI每年将向NextEV供应1882万多块电池。2018年重启西安二期15GWh的扩产计划。LG化学预计2023年在南京实现全面达产,年产能预计32GWh。
(三)“十四五”锂电设备市场将达千亿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实现当年新能源汽车产销200万辆以上,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根据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趋势,特别是消费属性的EV/PHEV乘用车的崛起,我们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远超预期达成,预测将达约32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270万辆。
预计到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超225GWh,至2025年将达约730GWh,“十四五”期间,锂电设备需求将达1000亿元。
三、能源装备
(一)能源安全拉动国内勘探开采力度
1、进口依赖度不断提升,三桶油加大资本支出
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消耗的能源只能以煤炭为主,并大量进口天然气和石油。自2009年以来,我国天然气和原油进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逼近45%,而原油进口依赖度也已攀升至超70%。天然气和原油进口依赖度不断提升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油气产需缺口不断扩大。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增加了对原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而国内原油的产量持续下降,大型油企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油田老化,而在国际油价较低的情况下,油企减少了高成本油田的产量来保持竞争力;另外,受我国自2015年起“煤改气”推动,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16年底印发的《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我国将坚持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天然气需求因此剧增。根据国际能源署2017年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到204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将上升至80%。
受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下降的影响,中国原油开发力度有所放缓。在经历了三年的低谷之后,三桶油的资本开资从2016年开始回暖,2017进一步增长。中石油2017年超额完成资本开支计划,2018年全年预计资本支出2258亿元,同比增长18.03%;中石化2017年资本开支计划完成情况很好,2018年的资本支出依旧前景乐观,为1170亿元,同比增长6.17%;中海油2017年资本开支完成了预估上限,2018年全年预计资本支出为600-7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除了得益于国际油价的稳步回升外,能源安全的提出以及天然气保供的政策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巨大,地缘政治影响不断,特别中美贸易之间矛盾、摩擦不断,而国家政治局势复杂的伊朗等中东地区,存在传统不安全因素,新的不安全因素还在增加,因此中央更加重视国家能源安全,并把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至更高的战略。2018年8月起,三大石油公司开始研究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方法,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10年以来,中石油的资本支出达成率较高,基本维持在88%以上;中石化的资本支出达成率由于近年来油价的下降而有所降低,2016年达最低点76.15%,但2017年有所回转;中海油的资本支出达成率与国际原油价格表现呈现正相关。从“三桶油”历史资本支出达成率情况看,与国际原油价格走势息息相关,而能源安全战略的提出有望打破这一规律。
自能源安全战略提出后,我国勘探开采方面积极性明显提高,2018年全面开展冬季连续施工。过去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国一些地区如新疆、长庆、青海等地的石油开采作业有一定的季节限制。而2018年9月,中国石油工程技术分公司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钻井压裂冬季施工的通知》,计划全面开展冬季连续施工,缓解供需缺口,保障油田储量增加。
2、原油价格有支撑,全球油服需求仍处恢复期
2016年11月30日,OPEC首次达成原油减产协议,将石油产量减少120万桶/日至3250万桶/日,协议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除OPEC成员国外,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也将维持生产调控,自发或有计划地减少石油产量。同时,OPEC加强合作,对市场中长期可持续稳定性进行定期监测。此后OPEC又将此前的原油减产协议延长至2018年全年。虽然在2018年中期,OPEC为了调整因伊朗受制裁等因素而过渡上涨的油价水平,开始增产,但在2018年12月份的会议中,OPEC+达成从今年1月起在2018年10月份产量的基础上合计减产120万桶/日的协议。其中OPEC减产80万桶/日,非OPEC产油国合计减产4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的减产目标为22.8万桶/天。
从今年以来OPEC+执行情况来看,基本兑现减产承诺,原油价格也因此在2018年12月从底部再次涨至60-70美元的均衡区间。
(二)天然气消费占比提升趋势不减,储运需求旺盛
1、天然气消费2020年有望提高至10%
2017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发布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对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及冬季“煤改气”气源保障方案做出了安排,同时提出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到2021年达到70%,并明确了“2+26”重点城市天然气供暖目标:2017-2021年累计新增天然气用气同比增144%。按照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达到10%左右的总体目标,2019-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有望实现15%的增速。《规划》彰显了国家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高度重视,能源结构升级大趋势不变,政策鼓励下以“煤改气”为代表的清洁取暖改造工作将继续得到快速推进。另外,随着相关措施的相继实施、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造规划的展开,北方地区冬季气紧张局面将得到缓解。未来将加快建设已纳入规划的长输管道和LNG接收站,加快中俄东线、进口LNG等气源引进和建设步伐,推进全国长输管道互联互通。2018年9月21日,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文件中对我国“双替代”目标进行了规划。政策加码体现政府对于大气治理的决心,受此影响我国将进一步拉动城镇燃气消费高速增长。
天然气相较煤炭、燃料油等传统能源优势明显,但我国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较低,这主要受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限制。而国内愈加严厉的环保政策严格并有序推进的过程中,提高天然气消费占比成为重要一环。世界前七位能源消费国中,俄罗斯天然气消费比重为52.8%,美国为31.3%。而我国煤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07-2018年,天然气年消费量从705亿立方米增至2766亿立方米,但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仍仅约为8%。
2017年6月颁布《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要达到10%,到2030占比提高到15%。若2020年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0%,预计消费量将达到3600亿立方米。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将进一步激发天然气需求,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提供发展新动力,资源基础为天然气增产提供保障,国际天然气供应逐渐总体宽松,油气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天然气行业仍处较好的发展机遇期。我们预计我国天然气消费规模至2020年将超3600亿立方米,至2025年将达6000亿立方米。
2、LNG进口量增速加快,储运能力建设加大
在能源规划及煤改气政策的严厉执行下,我国天然气需求将保持较快的增速;而国内加大勘探力度提升自给保障能力的战略短期无法缓解天然气需求;天然气管道建设周期长,短期无法满足我国天然气快速增长的需求;未来我国天然气主要还是以进口LNG为主,这也为我国天然气储运相关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为保证能源供应多元化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各地方政府对LNG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正在规划和实施的沿海LNG项目有: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河北等地。这些项目将最终构成一个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除了三大油的LNG接收站以外,广汇能源、新奥能源、洲际油气的民营企业也纷纷投资建设LNG项目。这些项目对LNG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LNG产业于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此期间LNG接收站和液化厂建设也得以快速推进。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已经建成19座LNG接收站,具备6000万吨以上LNG进口能力。2018年全年LNG进口量为5377.6万吨,增长41.2%。
四、核电装备
(一)核电:消纳转好、审批重启、发展提速
2018年,核电消纳情况向好,利用小时提升带动机组利用率提高。据《2018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显示,2018年全国44台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5.78%,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22%。2018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499.22小时,设备平均利用率为85.61%。近三年呈现提升态势,这得益于发改委及能源局积极推进核电消纳政策。往年受消纳影响较严重的红沿河核电站与防城港核电站在2018年均达到平均利用小时数。
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的要求。2018年以来,电力行业切实采取一系列降电价举措,主要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方面入手,降低了客户用电成本915亿元,完成了既定目标。而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清理电价附加收费,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当前煤炭价格较高,火电在2018年已出现大面积亏损;新能源发电行业中的风电、光伏发电成本较高,实现平价上网仍需时日;而核电成本优势明显,核电的整体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攀升。
从经济性上看,核电具有建设成本高、燃料费用相对较低、运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2016年原子能委员会(NEA)与国际能源署(IEA)联合发布《ProjectedCostsofGeneratingElectricity2015Edition》报告中,假设CO2排放价格为30美元/吨,在贴现率分别为3%、7%、10%的条件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CCGT)、煤电和核电的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在以3%的贴现率,核电成本是最低;若按照7%的贴现率,核电成本的中位数约为煤电的90%。
自2018年以来,我国新增商运机组为8台;截止到2019年2月底,我国核电累计机组数量已达45台,合计装机量达45.9GW。根据目前在建机组情况,预计其中2020年以前有5台机组合计6.2GW会商运,另有5台机组合计5.4GW预计在2020年以后商运。
据财联社,今年1月30日已核准四台机组拟采用融合后华龙一号技术,分别为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一期项目1、2号机组,以及中广核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1、2号机组。另据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福建漳州核电厂1、2号机组建造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漳州核电厂1号机组计划于今年6月30日进行FCD。这是自2016年以来首批获得核准的项目,行业沉寂三年迎来复苏,未来我国核电规划与建设有望进入正常轨道。
(二)我国核岛设备市场空间年均达500亿元
根据我国核电建设“十三五”规划目标,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GW,在建达到30GW以上。根据我们测算和各机组建设进度,预计至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52GW,离“十三五”目标有一定距离。考虑到2016-2018连续三年未有新机组审批,如实现在建30GW核电机组的目标延期至2021年,按每台机组平均1.25GW测算,未来三年需新增审批机组24台,即年均8台机组。
目前我国已建与在建核电站技术以压水堆为主,设备主要分为核岛设备、常规岛设备和辅助设备。从以往核电投资占比看,核岛设备占电站总投资比重在30%-40%,常规岛设备投资占比10%-15%,辅助设备投资占比7%-10%。其中核岛设备是核电设备制造中最关键的一环,而常规岛设备和辅助设备跟普通火电站差别不大,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核岛设备主要包括压力容器、主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管道等主设备以及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我国核岛主设备主要供应商为一重、上气、东气、哈气和二重等企业。
国内已经建成投产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其单位造价在1.2-1.4万元/千瓦,预计AP系列与华龙一号批量建造后的成本在1.6-2万元/千瓦,即单台百万千瓦电站的投资额在160-200亿元。根据我们预测,未来十年年均新建约8台机组,核岛主设备及锻件投资额占比35%,核岛设备的市场空间年均达448-560亿元。
五、工业机器人
(一)消费刺激政策有望拉动新一轮景气周期
自2018年以来,与工业机器人行业相关性较大的汽车、家电、消费电子增速均有显著下滑。我国的制造业PMI指数也至2017年7月创下高点后持续下降,并从2018年11月起进入荣枯线下方。而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同比增速同样在2017年7月达到最高点后一路下滑,在2018年9月出现负增长。
今年前两个月国内汽车销量累计完成385万辆,同比下降14.9%。而2月汽车产量同比降幅较上月小幅扩大,销量降幅较上月已有一定收窄,购置税优惠造成的透支效应逐步减弱,汽车销量增速进入底部区间。另一方面,我国智能手机累计销量自2017年5月起持续同比负增长,智能手机渗透率进入瓶颈期而由于没有革命性技术升级导致消费者换机间隔变长。随着今年5G开启试点以及2020年的规模化应用,今明两年有望拉动智能手机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2019年1月表示要要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使消费进一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扩大居民消费方面,国家发改委具体的举措,将制定出台稳住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而随着新一轮个税专项抵扣,降低增值税率下调等一系列减税措施的出台,对消费端汽车、家电、智能手机等将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工业机器人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二)工业机器人行业中长期受益我国制造业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产值看,2010年我国制造业已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从产量看,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将近一半的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从质量上看,我国尚未成为制造业强国。产品附加值,利润微薄;制造业能耗过高,遭遇成本压力;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已逐渐消失。面对我国制造业面临困境,我国政府提出了一些系列措施,推进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加速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成本优势逐步显现。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部分发达地区制造业用工成本已高于工业机器人成本。按目前市场上六自由度通用类关节工业机器人较有代表性的为20kg级,根究我们测算,其小时成本为14.5元,与当前制造业一线员工的平均15元时薪相比已具备优势。
目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减速器、伺服、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实现国产化批量应用,显著拉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门槛;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成本优势已逐渐显现。
我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4.7万台,同比增长率12.2%。我们预计,随着制造业周期的景气反转以及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未来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保持25%以上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超过25万台,市场空间达400亿元。
六、轨道交通
(一)2019年铁路投资实际完成额有望超8000亿
2018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通过加大基建投入稳增长作用显现,全年铁路投资实际完成额8028亿元,超额完成2018年年初制定的7320亿元铁路投资目标,达到年初目标的110%。
2019年以来加大基建投入的方向未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成全年铁路投资8000亿元目标,相比于2018年的7320亿元目标额提升近10%。今年1月初,发改委批复《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未来将建成1063公里城际铁路,总投资约2317亿元,拉开了今年铁路项目批复的序幕。随后发改委又密集批复新建西安至延安铁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际铁路等多个项目。另外,铁总2019年的债额已由去年的2400亿元提升至3000亿元;考虑到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近五年来均超额完成,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未得到明显缓解,基建投入或将持续超预期,今年铁路投资实际完成额有望达8500亿元。
(二)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拉动机、货车需求
2017年,我国铁路货运量36.9亿吨,仅占全国比重的7.7%。通过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运输降能耗减成本需求较为迫切。国务院在2018年9月发布《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货运量提升至47.9亿吨,相比2017年增加11亿吨、增长30%;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增长40%、长三角地区增长10%、汾渭平原增长25%;全国水路货运量增加5亿吨、增长7.5%;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亿吨;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参考2020年47.9亿吨的铁路货运量目标,以及近两年铁路货运增长情况,预计到2020年降超额完成铁路货运量,2019-2020年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为配合“公转铁”政策,铁路总公司制定了《2018-2020年货运增量行动方案》,对大宗货物运输量、煤炭运量、疏港矿石运量等均制定了详细的量化目标。铁路运输量的提升将拉动机车与货车的需求,预计未来两年机车和货车新增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500台及15万辆以上。
(三)高铁维持稳定,城轨迎来拐点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3万公里,预计今年将提前达成2020年高铁营运里程3万公里目标。铁总预计2019年铁路投产新线6800公里,其中高铁新线在3200公里。
另一方面,我国城轨审批正式重启,行业迎来发展拐点。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发改委随后陆续批复了苏州、重庆、长春等地的城轨规划;2018年下半年审批城轨规划合计投资额达7253亿元,里程数达912公里。另外,今年有望获得审批的项目还包括成都四期(178公里),郑州三期(160公里),合肥三期,济南二期(157公里)等。
我国近几年城轨运营里程数增长较快,2011-2017年复合增速达20%。城轨中按运营车辆数,地铁占比稳定在90%。城轨上一轮开工高峰期在2015-2016年,而城轨建设周期一般3-4年,预计2019-2021年将为城轨装备的需求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