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药物种子库”公司成都先导闯关科创板IPO
导语:报告期内各期,公司来自美国地区的收入比例均超过 80%,属于技术服务出口型企业。若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导致相关贸易政策发生不利变化,或将导致公司业务开展受到不利的影响。
(图片来源:123RF)
7月10日,资本邦讯,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先导”)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中金公司担任其保荐机构。
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
资本邦获悉,公司主营业务为利用其核心技术——DEL技术提供药物早期发现阶段的研发服务以及新药研发项目转让。具体业务包括:DEL筛选服务、DEL库定制服务、化学合成服务、新药研发项目转让等。DEL筛选服务主要是公司基于先导库内的海量小分子实体,可为全球制药企业提供指定生物靶点的DEL筛选以获得服务收入。然后,在筛选结果中被证明具有功能活性的药物结构IP,客户将有权选择有偿受让。之后,公司还将有一定几率在客户针对该药物进行后续研发的多个阶段陆续产生里程碑收入。
据了解,成都先导拥有我国首个“药物种子库”,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进博士回国组建,在小分子领域位居全球第一。李进博士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创业前是著名药企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总监,拥有30年药物研发和管理经验。
图片来源:成都先导招股说明书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6年—2019年前3月营收分别为1,642.91万元、5,321.87万元、15,119.60万元、5,075.30万元;同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2,297.42万元、-2,308.07万元、4,496.05万元、4,442.33万元。
成都先导称,其按照《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2条选择的具体上市标准为: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
成都先导坦言,公司存在DEL技术商业化时间较短、依赖单一技术、主营业务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政府补贴降低、毛利率下降等风险。
具体看来,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领域第一家公司成立于2001年,DEL技术商业化不到20年,尚未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和体系化模式,相较于高通量筛选(HTS)等传统药物筛选方法,DEL技术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筛选获得的药物目前最快进度处于临床Ⅱ期阶段,因此该技术具有一定研发创新与技术局限性的风险。
此外,成都先导核心技术为DEL库的设计、合成和筛选,相关主营业务亦围绕该项技术而开展,因此未来的业务增长主要依赖于DEL技术的发展和在早期药物发现领域的应用。若DEL技术发展速度不及预期,遇到无法克服的技术瓶颈和障碍,或其在药物筛选领域的整体市场占有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又未能找到新的技术方法替代DEL技术,其业务发展将面临不利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主营业务为DEL技术相关的药物早期发现研发服务,公司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全球跨国制药企业、国际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国内大型医药企业等。报告期内各期,公司超过90%的收入均来自于海外,而来自美国地区的收入比例均超过80%,属于技术服务出口型企业。若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摩擦导致相关贸易政策发生不利变化,或中国对技术服务出口美国的政策发生改变,或将导致业务开展受到不利的影响。
公司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多项专项资金、科研经费,前述资金及经费协助公司进一步了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并提升了经营业绩。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度及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778.10万元、1,012.27万元、1,930.46万元和4,220.90万元。国家政策的变化和产业导向将对相关产业投资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成熟,公司未来获得的政府补贴可能会有所减少,从而会对公司的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成都先导存在毛利率下降的风险,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度及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4.23%、66.62%、82.66%和79.15%。由于国际制药业已形成对DEL技术的广泛认可,公司毛利率近两年保持在较高水平,盈利能力较强。若未来因竞争者加入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和服务议价能力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大幅上升、公司研发人员薪酬上涨,且公司不能通过提高服务价格等方式转嫁成本,则公司毛利率出现下滑,将影响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本文出品:资本邦 作者:陈小萌
转载声明:本文为资本邦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为侵权。
风险提示:资本邦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投资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