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成功, 乾隆最佩服, 敌国都舍不得他死的好皇帝…
公元1063年,一个好人去世了。
消息传开,首都开封成了一座哭城:
衣衫褴褛的乞丐大哭,斯文的书生大哭,做买卖的小贩大哭,甚至连稚气的孩子也大哭……
第二天,焚烧纸钱送别皇帝的烟雾飘满了城市上空,天日无光。
消息传到敌国,辽国皇帝也大吃一惊,泪流满面,表示要为他建衣冠冢,寄托哀思。
宋仁宗赵祯(1010.5.12-1063.4.30)
他是谁?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自视甚高的乾隆皇帝心中的偶像——乾隆最佩服的三个帝王之一。
乾隆最佩服的三个帝王是:他爷爷康熙,唐太宗李世民,还有就是这个宋仁宗。
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封为庆国公,翌年封为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兼中书令,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进封瘅王,九月初八册封为皇太子,任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十四日朝拜太庙。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逝世,遗诏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继帝位,年仅13岁。
初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1033年开始亲政。
宋仁宗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
宋仁宗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相对于“私交子”而言)。
官交子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被尊称为“仁宗”的皇帝,因造就了一世繁华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皇帝”,他所处的时代,也被誉为“文人最好的时代”。
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跃于宋仁宗时期;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出现于他那个时代。
从贫民到敌人都舍不得他死,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堪称帝王楷模。
他能得到这样的奖赏,正是一个“仁”字成就了他。
那么,他到底有多“仁”呢?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01
苏东坡他哥说皇帝坏话“应特与功名”
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
“我在路上听人说,宫中美女数以千计,整天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简直是胡说八道!
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应该严惩,宋仁宗却说:
“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特与功名。”
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朝政,且矛头直指皇帝。
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难逃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却不以为忤,反而认为应该“特与功名”。
历代帝王成百上千,哪一个能够如此宽厚仁慈?
02
读书人写“反诗”获官职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有“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之句。
成都太守吓得冷汗直冒,这不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么?简直是大逆不道,死罪啊!
太守便绑了那个读书人,押送京城,请朝廷制裁。
这种有煽动造反嫌疑的读书人,历代都是掉脑袋的大罪。
宋仁宗却不以为意,就事论事地说:
“这是老秀才做官心切,写首诗泄泄愤,治啥子罪嘛,他想做官,就满足他吧。”
结果,这个读书人不仅未被追究,反而被授予司户参军的职位。
03
为高丽贡物减少“辩护”
当时,朝鲜半岛的封建王朝高丽是宋朝的属国,岁岁向北宋进贡。
有一次,使者回来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看来不出兵教训教训它是不行了,请求皇帝出兵教训高丽。
宋仁宗说别动不动就教训这个教训那个,他们就算是故意的,也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
出兵教训,不一定杀得了国王,无数百姓却要遭殃,还是算了吧。
04
怕下人被处罚忍住口渴不喝水
有一次,宋仁宗散步时不时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在看什么,后面也没有美眉啊。
回宫后仁宗对嫔妃说:“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嫔妃觉得奇怪,问皇上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
宋仁宗回答说:
“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要是问的话,就有人会被处罚,朕就忍住口渴回来再喝水——反正也渴不死。”
05
怕劳民伤财不喝羊肉汤
对下人尚且如此,对待百姓如何呢?
据《宋史》记载,一天夜里,宋仁宗加班批阅奏章,完事后已经深夜了。
又累又饿的他非常想喝一碗羊肉汤。对一位皇帝来说,如果这也是个问题,那简直会让人笑掉大牙。
但对宋仁宗来说,它真的是一个问题,所以他憋了一夜没吭声。
皇后知道后觉得好笑,宋仁宗严肃地说:
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啥东东,只要皇帝皇后索要一次,就会成为惯例。
昨晚朕要是喝了羊肉汤,御膳房以后就会天天杀只羊备着,一年下来就会杀掉三百多头羊。
因此啊,朕宁肯饿一次,也不干这种劳民伤财、涂炭生灵的事。
……
仁者爱人,没有爱就没有仁。
作为重要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从来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不是麻醉人的口号,而是有其具体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即“泛爱众而亲仁”;
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仁”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和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宋仁宗既懂得了“仁”的真谛,也以实际行动多到了“仁”,连敌人都会对其死亡感到痛惜,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