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众所周知,我军1955年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曾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上将等高级军衔。1988年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不设元帅、大将,最高军衔为一级上将,这是为什么?6年后又取消了一级上将,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次军衔制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等高衔

军官军衔等级是军衔制的核心内容,军衔等级设置与军队规模大小、编制级别多少以及国家政治制度和民族传统等密切相关。我军1955年的军衔等级,是根据我军的实际,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军衔的特点,结合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的情况而设置的。当时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制度,对亚洲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总体上看,我军这次军衔制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军衔等级多,规格高,军官军衔设4等14级,在上将之上还有大元帅、元帅、大将3级,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1955年9月27日,开国元勋们参加中南海元帅、将官授衔授勋典礼。

我军许多高级军官经历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戎马生涯,南征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国家应给予较高的荣誉;特别是一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授予高衔,也是众望所归。并且,这次给全军官兵授衔,是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原计划在50年代初就实行,因抗美援朝战争和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精简整编等因素,延迟到50年代中期),特别是给革命战争有功之臣授衔授勋,带有总结性表彰的性质。

因此在拟定军衔方案时,军衔等级设置规格很高,在上将衔之上还设有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后改为大将)两级。同时,参考苏联等国和我国历史上的经验,考虑给全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授予最高一级军衔,因此又设了大元帅衔。但后来由于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意见,大元帅衔设而未授,一直空缺。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军衔制仅仅实行了不到10年,于1965年取消了。

新军衔制曾有设大将、元帅和大元帅的方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左”的思想影响的不断清除,随着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和任务的提出,重新实行军衔制度的问题又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最早提出恢复军衔制,是1979年9月,总政治部在全军干部工作会上提交《恢复军衔制度的初步方案》。经过会议讨论,军队拟改革和完善六项制度,其中第五项就是军衔制度。这次会议结束后,总政治部于同年11月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请示报告》,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恢复军衔制”的建议。1983年5月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负责实行军衔制的准备工作,由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直接领导。

其实,刚开始酝酿恢复军衔制时,也曾有过设大将、元帅和大元帅的方案。当时有关部门根据各国军衔设置的共同特点,结合我军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军军官衔级设置的设想,认为我军编制体制现在排以上层次有中央军委、大军区、兵团、军、师、团、营、连、排,共9级。另全军现有一些旅级建制单位,机关也有旅级(副师)的单位,因此,旅也应作为一级层次考虑。如果按尉官对应连、排,校官对应团、营,将帅一衔对应一级编制的惯例,我军的军官军衔等级可设13级。即:大元帅(最高统帅)、元帅(军委)、大将(大军区)、上将(兵团)、中将(军)、少将(师)、准将(旅)、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这一方案,既不和东方型军衔完全一样,也有别于西方型军衔。同时考虑到我军的组织体制近期内如有变化,军衔等级可在此案的基础上调整。一是旅级单位如不设,可不设准将衔;二是兵团级单位若取消,可不设大将衔,大军区改为对应上将衔。军官军衔等级简化为11级。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成员合影。(1987年4月于北京西山)

新军衔最终确定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

随着实行军衔制准备工作的进展和不断深入,1986年下半年,军委常务会议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一是不再提“恢复军衔制”,而是“实行新的军衔制”;二是军衔等级方案也有较大调整,这是因为和上一次军衔制相比,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我军绝大多数现役军官没有经受过战争锻炼,军以下军官基本都是在和平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今后高级将领也不会再出现开国元勋们那样的特殊经历。其次,和平年代军队员额压缩,编制等级减少。新军衔制实行时,已取消了兵团职、副排职和军、师、团的“准级”,军官职务等级已由1955年的21级减为15级。因而军衔等级应当简化,规格不宜太高。参照多数国家的军衔设置,决定不设大元帅、元帅、大将、大尉,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同时,考虑在特殊时期(如战时)军委主要领导需要授衔时,应与军委和总部其他领导的军衔(一般为上将)有所区别。因此,在上将之上又设了一级最高军衔,即一级上将。这样,最终形成新军衔制3等11级的军官军衔等级结构: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1988年我军干部制度“三大条例”:现役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文职干部暂行条例。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但是,很多人都奇怪,既然新军衔制的最高军衔是在上将之上,那么为什么不称为大将呢?就像我军1955年那样。

这个问题,要从各国军衔等级结构来看。因为,许多设大将的国家,大将并不是最高军衔,在大将之上还有元帅或大元帅,如苏联、南斯拉夫、波兰、蒙古、朝鲜、古巴等国。我军1955年军衔制亦是如此。军衔制是一项国际性军事制度,在国际交往中,军人之间经常以军衔做为判明和识别对方等级、地位的标志和依据。而且各国军衔都有明显的外在标志,一目了然。根据对等的原则,各国都将本国的军衔与别国的军衔大体上有个对应关系。如果我军的最高军衔称作“大将”,其他设大将的国家很容易将其与本国的第二或第三级的大将衔列为一格,这样显然不合理。

前苏联军衔(大将为第四级)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1974年以前)(1974年以后)(同大将)

那么,能不能像英美等西方国家那样,上将之上就是元帅呢?不行,这是当时定的调子:和平时期不设元帅!你想想,许多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如粟裕大将、徐海东大将都没评上元帅呢。

因此,1988年我军新军衔制设置的最高军衔既不叫“元帅”,也不叫“大将”,而是“一级上将”。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级上将

说起一级上将,也许很多人听着新鲜。其实,在我国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一军衔。

中国近代军衔制,从1912年8月北洋政府正式确立军衔等级称谓起,军官军衔为3等9级制,分将、校、尉3等,每等分上、中、下3级,上将为最高军衔。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军阀割据、派系林立等原因,当时执行军衔制度的情况比较混乱,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谁都可以授,造成将官“满天飞”。1933年,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将官过多的状况,国民政府于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并给高级将领重新颁授军衔。特级上将只授予蒋介石1人(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此衔取消);当年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后来又晋升陈绍宽为海军一级上将,晋升程潜、白崇禧、陈诚陆军一级上将;在抗战期间,先后追授刘湘、曹锟、吴佩孚、宋哲元、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到台湾后,又陆续晋升了多位陆海空军一级上将。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陆军一级上将冯玉祥(大礼服)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陆军一级上将张学良

严格地讲,国民党军队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实际上是上将级的两个半级,二者在编制军衔上没有明显区别,在一些场合也统称上将。如规定一级上将占上将定额的四分之一,说明它还是上将。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也没有区别,都是3颗三角星。但是在大礼服上有区别。1946年以后,国民党军队常服军衔标志改为肩章,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分别为5、4、3颗五角星,因此,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1946年以前国民党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常服领章。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国民党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大礼服袖章。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1946年以后国民党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常服肩章。

我军的一级上将设而未授,1994年取消

我军1988年设置的一级上将,虽然与国民党军队一级上将在称谓上一致,但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即我军的一级上将是最高军衔,获得一级上将衔的人员肯定极少,而且平时不授,只在特殊时期授予。

一级上将军衔主要标识为肩章,分硬肩章、软肩章两种。硬肩章用于常服、礼服。金黄色肩章版面,两边镶有彩色边饰,陆军正红色,海军黑色,空军天蓝色。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四颗金色星徽,星的排列为两纵两横。1990年后又加缀金色松枝叶。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陆军一级上将 海军一级上将 空军一级上将

软肩章为套式肩章,用于作训服和制式衬衣。材料为植绒布,陆空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缀有四颗刺绣金色星徽和金色松枝叶(1990年以前没有松枝叶),星的排列方式与硬肩章相同。

1988年9月,我军正式实行新的军衔制。9月14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衔仪式,洪学智等17位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几年,又有多位中将军官晋升上将军衔,但一级上将这一最高军衔始终空缺。

1988年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于1994年又对军衔等级设置作了调整。1994年5月5日,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大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对军衔条例中军衔设置、编制军衔、晋升军衔批准权限等方面的修改作了说明与解释。其中,关于军官军衔等级设置:“《条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军官军衔设三等十一级,将官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草案》将军官军衔等级的设置改为三等十级,不再设一级上将军衔。这样修改主要考虑,从1988年首批授衔以来,一级上将设而未授。根据我军军官队伍的实际和目前处于和平时期的情况,军衔等级的设置不宜太高。”

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大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对军衔条例作了几处修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军官军衔改为3等10级,以上将为最高军衔等级。这样,一级上将和1955至1965年的大元帅一样,都是设而未授。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1994年5月14日《解放军报》。

我军1988年为何不设元帅、大将而设一级上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