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医生回应“头移植”质疑: 伦理不应阻碍新技术

意大利医生回应“头移植”质疑: 伦理不应阻碍新技术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近日中外媒体铺天盖地都在报道一个听起来非常耸动的话题:“换头术”。自从这一消息传出之后,对于它的关注与质疑就没有断过。有媒体惊呼“人类史上第一例换头术成功”,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实施这一手术的人是“疯子”,还有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这有着严重的伦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21日专访了此次手术的主导者之一、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赛吉尔·卡纳维罗。他表示,自己从来不在乎这些指责,他认为中国是做这项研究最合适的地方。

卡纳维罗在接受专访前给《环球时报》记者看了一篇名为“头部移植的新时代:对批评者的回应”的文章,该文由他和任晓平共同署名,并引用1903年一篇名为《飞行机器前景展望》的文章片段作为其略带讽刺的开头:“已知物质,已知形式的机器和力量,没有任何可能的组合可以结合在一台实用的机器上,让人们可以在空中长距离飞行。”而就在当年的12月17日,莱特兄弟开创了人类飞行的新时代。

意大利医生回应“头移植”质疑: 伦理不应阻碍新技术

卡纳维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下对于这项研究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四点:即脊髓再生的可行性、大脑在缺血期的生存问题、心理适应性以及免疫排斥反应。“长期以来,一些在脊髓再生或神经保护领域没有经验的医生凭着死记硬背,就认为脊髓损伤是不可恢复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卡纳维罗以争议最大的脊髓再生为例。他表示,脊髓融合方案已经由韩国、中国和德国的三个独立小组的动物(小鼠、大鼠、犬)实验验证过。“目睹这些实验的一些记者称这个结果‘近乎奇迹’。”

卡纳维罗的说法21日也得到任晓平的证实。指导这次手术的中方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任晓平当天在哈尔滨召开了记者会。在记者会上,任晓平向记者展示了几分钟的短片:实验人员从狗的背部开口进行脊髓全切断,接下来,立即用一种名为聚乙二醇(PEG)的化学黏合剂来进行融合。视频显示,术后两星期,狗已能蹒跚走路。术后两个月,它开始能跑。任晓平对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效果非常好,尽管不能说完全和正常狗一样”。

至于大脑缺血的问题,卡纳维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早在1970年就已经证实:深低温条件下,大脑可以在脱离并重新附着于新的血管系统存活下来,且没有缺血性损伤。“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的计划是通过一个插入的泵,通过交叉循环来保持血液流动,使大脑冷却到一定温度。最近在灵长类动物中,该方法已经被证实了安全性。”

任晓平在记者会明确指出外界所说的“第一次换头术”的说法不准确,他和卡纳维罗只是“完成人类第一例头移植外科模型”。

从这项研究在2015年被媒体披露以来,质疑声就从没间断过。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弗兰克斯坦教授认为意大利医生卡纳维罗是个“疯子”。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主席亨特教授表示:“我不希望任何人接受这种手术,手术结果有可能比死更难受。”而且,对于“头移植”后,自己“到底是谁?”的问题,也一直引发争论。任晓平在2015年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曾明确回应:“如果一个技术可以有效延长人的生命,伦理学角度没有理由不批准。”

至于外界对此项研究的伦理学角度的质疑,卡纳维罗表示,生命伦理学本身并不是一门科学学科:它是从历史中各种形式的辩论中产生的,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文化中更是如此。因此,所有的批评都远远不能被称为科学的“硬”证据。《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卡纳维罗和任晓平联合发表的手术论文中,明确写着“本研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和患者(指家属签署了捐赠遗体进行研究实验工作同意书)批准。”

“千万不要相信西方媒体,他们只想阻止中国复兴!”在谈到中国作为研究地引发的争议时,卡纳维罗放慢语速,“毫无疑问,这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正在为前沿科技加大投资。20世纪的美国也曾做过一些起初让人认为不可思议的科研计划,比如登月,所以21世纪的中国也应该做一些让世人肃然起敬的事。中国是做这项研究最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