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更替的忽悠学说: 邹衍为什么比孔子孟子活得更好?

王朝更替的忽悠学说: 邹衍为什么比孔子孟子活得更好?

在中国的三教九流中有个门派叫阴阳家,而其祖先就是今天我们要说到的邹衍。阴阳家脱胎于儒道,在邹衍生活的时代事实上是没有阴阳家的,那么邹衍是如何凭空创立这个门派的呢?邹衍是齐国人,当时齐国有个稷下学宫,为诸侯列国培养各类人才,有点类似今天的北京大学,当时很多人才都出自这座学府,如孟子、申不害、荀子等,都可说毕业于这个学校,邹衍显然就是出自名校。但出自名校,而后又留校任教的邹衍,为何要自创门派呢?

邹衍在稷下学宫就学的时间大概在齐宣王时代,此时的齐国兵强马壮,频繁对外作战,燕国因内乱,齐宣王攻破燕国都城,燕国沦为齐国附庸,整个齐国处于巅峰时刻,即便如孟子等当世大儒,也都来到齐国谋取出世之道。而在这个时候的稷下学宫,邹衍已经深刻的洞悉世道变化,尤其是混战的格局,让邹衍意识到变乱之始,史书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在齐国求学的邹衍选择的就是儒家之学,师从于孟子的学说。

王朝更替的忽悠学说: 邹衍为什么比孔子孟子活得更好?

邹衍的背景其实是非常深的,其祖先来自宋国,是在宋国公族内乱后逃亡到齐国来的。非常有趣的是,孔子是子姓孔氏之后,而邹衍是子姓邹氏之后,孔子的家族也是来自宋国,而且孔子出生的地方就是陬邑,这个陬邑跟邹有没有关系,是很值得说说的,现代学者甚至认为孔子和邹衍本身就是亲戚。如果邹衍是孔子的亲戚,邹衍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显然具有先天的条件,就是可以因其孔子而得到厚待,学习儒家学说也是理所当然。

邹衍在稷下学宫成为学子中的佼佼者,其后成为稷下学宫的首席弟子,再其后成为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为天下所瞩目。而稷下学宫集儒、墨、道、法、兵等门派,邹衍可谓是融会贯通,既学得儒家经典,又懂百家之长,这即为其著书立说,独创门派奠定基础。在邹衍的最著名的学说中,即为阴阳五行说,就是所谓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木克火、土克水,循环往复。这套学说极其迎合当时的齐国君主和燕国君主,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齐国是田氏陈齐,过去的姜子牙的齐国已经改天换日,对于齐宣王而言,掌控齐国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齐国开疆拓土的关键时代,这种名正言顺的正统观就显得尤其关键。而所谓五行,最早说的是金木水火土,但到儒家学说中则开始发生演变,即变成所谓的仁义礼智圣,主要说的是天人,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天有五德,而人只可能做到仁义礼智,很难做到圣,要做到圣,那就是天,就不是人了。而邹衍则将五行学说进行传承和拓展,将阴阳纳入其中,而齐国人本身对阴阳是有崇拜感的,当年姜子牙建立齐国,在齐国祭祀八个上古神人,其中就有阴主和阳主之说,在五行学说中加上阴阳,本身就是在迎合齐国人,更准确的说迎合齐国君主。

王朝更替的忽悠学说: 邹衍为什么比孔子孟子活得更好?

邹衍的五行学说,甚至将朝代更替也都加以贯通,炎帝是火德,黄帝是土德,而黄帝代替炎帝成为中原之主,而其后夏、商、周分别为木、金、火,皆是相生相克的道理。姜子牙的齐国是炎帝的后人,属火德,而田氏齐国是黄帝的后人,属土德。邹衍如此解释阴阳五行,显然是为田氏陈齐洗白,说田氏不是篡夺姜齐,而是名正言顺的继位。那么,如果齐国未来能够统一天下,也是理所当然。邹衍的五行学说自此后便在齐国占据意识形态的主流,甚至可能在稷下学宫中也成为核心观点,邹衍之名也自此天下闻名。邹衍周游列国,各国君主人人待之如上宾,君主们都把他当圣人看,梁惠王三跪九叩,燕昭王亲自扫街迎接,盖大楼盖别墅,叫碣石宫,就让邹衍一个人住,这种待遇简直好得不得了,跟孔子孟子比,待遇要好的多。

邹衍不遵从儒家的传统学说,而要在本身的学说中进行改革变通,这当然可能本非其本意,这在当时的混乱时代中来看,极有可能本身就是齐国君主对其授权,而邹衍又是学说的的融会贯通者,善于想象和概括,才被用来形成齐国意识形态主流的观念,邹衍要怪就得怪自己太能忽悠了,在学宫中他就有个响亮的称号,叫“谈天衍”,就是那时代说天的人中,最牛的就属邹衍,名号里也才得找个叫法,是别人都还不敢叫,这和后来汉朝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类似,邹衍也无非就是齐国君主的工具而已。

齐国此后渐入佳境,好战的齐闵王到处为战,对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也就不再关注,此时恰当燕国昭王招贤纳士,邹衍就来到燕国。后来有本《方士传》言:“邹子在燕,其游诸侯畏之,皆郊迎而拥彗”,给邹衍的评价可谓是高。那么,邹衍在燕国又是如何来解释自己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呢?邹衍在燕国受到的待遇比在齐国更为甚,可是当年在齐国已经说得太过,都说到齐国的祖先了,齐国的祖先黄帝是土德,灭掉了炎帝的火,而按照邹衍的五行相克的说法,应该是木胜土,就是说黄帝即便是圣人,也会被灭。后来到舜禹时期,黄帝系统的舜,就被夏禹给灭掉了,夏禹的儿子启就以木取胜,而后又是火胜金,而代火的则应该水,而燕国地处北方,正好属水德,邹衍的意思很明白,就是燕国要统一天下。邹衍,可真是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