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学支付宝抽锦鲤涨粉几十万,却遭网友diss:你是抽胖头鱼
很多人应该感谢支付宝,尤其是商家和公众号。
在微博上,早就有转发锦鲤图片求好运的“传统”,不过,这种求好运一直停留在非物质层面。
支付宝改变这种“传统”,把“锦鲤”的好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
国庆节假期支付宝推出一个送“中国锦鲤”的免单活动,300万人中只有一人能独享吃喝玩乐行大礼包,幸运的“信小呆”成为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运者。这份豪礼绝对诚恳,诚恳到“信小呆”要发出“下半生不用上班”的兴奋。
网上有人称支付宝的这个礼包价值上亿,当然是稍微有些夸张了。上亿没有,几十万至百万还是有的。
对支付宝来说,锦鲤活动是一份特别的幸运假期大礼。
不过,对商家和公众号们来说,这是一次教科书般的营销,凭借锦鲤的好寓意和极具诱惑力的大礼,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吸引人来关注参与。
商家需要客流量,公众号需要涨粉,一场成功的营销比什么都来得重要。更重要的一点,“送锦鲤”的可复制性太强了,支付宝也并没有为这个活动申请什么专利。
商家和公众号积极地发扬了“拿来主义”,要创新很难,要借鉴(抄)总是容易的。
于是,这几天,大家的朋友圈里被“锦鲤”刷屏,各种商家的、公众号的活动一波接一波,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生活里能接触到的,几乎都有了。
这一刻,全中国仿佛成了一条巨大的锦鲤。
这种刷屏的态势,一度让不少人的朋友圈看不到别的内容。于是,忍无可忍之下,又出现了一波“反锦鲤”的操作。所以,过去的几天,有人看朋友圈,甚至刷了好几屏,都只有锦鲤和鱼叉。
只要活动是货真价实的,锦鲤活动越多,造福的网友也越多。这样的“霸王餐”无关道德,代表的却是幸运。
不过,昨天多家杭州媒体的官方公众号发出推文,打击了一大拨期待好运的“信小呆”。
在支付宝的锦鲤活动结束后,某杭州公众号推出了“寻找杭州锦鲤”的活动,成为杭州最热的活动之一,短短两天时间,据说已经吸粉几十万,可谓声势一家独大。
风头正劲时,杭州的媒体记者向活动名单里的商家求证,杭州大厦、山葵家、外婆家、哥老倌等多家都说自己是“被参与”了。
事情反转得有点快,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发现“杭州锦鲤”活动的推文已经因内容违规被删除了。
活动推文被删,令很多期待幸运降临的网友们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直呼“交了智商税”。
有网友之前也转发参与了这次活动,后来得知公众号并没有和商家谈妥的事后,也在朋友圈怒斥:
不过,很快事件再次反转。
公众号所在公司专门发出一则声明,表示活动真实有效,仍会按照活动规则到期进行抽奖。
该公司负责人金先生称,这次活动他们是自己出钱采购送给中奖用户,“有很多商家都是跟我们有深度合作的,都是在给我们更多奖品,但不是说所有的商家,我们出发点是我们自己出钱,就相当于我搞活动,我去采购别人的东西给到我的用户,然后我们是跟用户来有这样的一个玩法,我们底下也有声明,包括留言里面也置顶了,产品都是我们自己来出钱。”
这家公司借鉴(抄)支付宝的锦鲤活动,学到了壳,却没有学到精髓。
支付宝的活动,是商家、用户和支付宝众乐乐,所以最终是皆大欢喜。但显然,这家公司没有领会到其中的奥妙,一场独乐乐的狂欢为自己吸粉几十万,成为大赢家。
经过媒体的关注后,参与活动的粉丝至少可以确保不会吃亏了,其中的味道肯定不太一样了。而不明就里被拉出来“背书”的这些商家,也肯定会不舒服。
很明显,锦鲤活动非常受欢迎。
除了这一家,全国各地都在推出类似的锦鲤活动,参加的商家多了,自然会出现各种状况。网友们还是需要谨慎,以防被骗。
锦鲤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特别的含义。
在中国的典籍中,不难找到带有神话色彩的相关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的《三秦记》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唐代,“锦鲤”二字开始出现在诗中。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黄滔《成名后呈同年》中都出现了“锦鲤”。
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锦鲤,称为现代锦鲤,被认为可以带来幸运,是日本人培育出来后引进中国的品种,它的色彩绚丽,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和金鲤鱼。
从某度指数上看,这几天的锦鲤的搜索热度非常高。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全国几个主要城市,几乎毫无悬念地占据了搜索榜单前十位。
锦鲤寓意好运,所以都被当成观赏鱼,极少有人会去食用。
在搜索锦鲤最多的省份里,有一个“可怕”的发现,被称为什么都吃的广东人,是全国搜索锦鲤最多的,有网友调侃称:广东人怕不是要吃锦鲤吧!
互联网时代,商家、公众号的营销层出不穷,有些创意模仿也会带来非常好的反响,但是如果有自己的创意,才是真正的赢家。
不过,这么多人参与锦鲤活动,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好运。如果,没能成为最终的辛运儿,那么不妨淘几条真的锦鲤养在家里,让好运天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