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城市标准由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人民网北京12月13日电(陈孟)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无疑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建设如何能满足生态宜居的需要?生态宜居的城市将是什么样?

12日,在财讯传媒集团、《地产》杂志和未来城市主办的2017未来城市峰会上,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新城镇需要在环境更美、公共服务更优、生活更适宜等方面下功夫,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生态宜居城市标准由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提供宜居新方案

近年来,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仇保兴强调,成功的小城市和新城镇必须产生足够的反磁力,“新城镇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大,而在于富有特色、与主城互补、展示稀缺性等。新城镇需要在环境更美、公共服务更优、生活更适宜这些方面下功夫。”

他表示,GDP、幸福指数和可持续性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铁三角”,前两个是结果导向,后一个是标准导向,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他提到,德国的弗莱堡是一个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领导人意识、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

“我们存在着对生态宜居的误解”

“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对生态宜居的误解。”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认为,把生态宜居简单理解为低人口密度,理解为“大广场+主干道+大院式房地产”,这种过分追求视觉效果的“城市洁癖”导致城市的包容性变差。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性,要有细致耐心的服务,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宜业”和“宜居”同等重要

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认为,“生态”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生态与人生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宜居”是对人的需求的认识,是对人最本性诉求的回应;“生命力”也就是城市活力,来自于城市新移民,城市要让新移民看到改变人生、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才能有活力。

他提到,发展生态城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算大账、求贡献,比如界定人工环境占地球表面的多少,该把多少留给自然生态;第二,算小账,求协同,即通过人工手段把原有地球生态里各种被阻断和弱化的循环延续上。

《地产》杂志主编张文豪则指出,“宜业”和“宜居”同等重要,大都会一定是职业类型最全的地方。他还预测,在互联网和全球化背景下,超级大都市发展空间还很大,大都市化将会成为一个主流趋势。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认为,城市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不能只保证城市基本职能,而忽视非基本职能,忽视本地居民生活服务需求,“跟本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不能从城市中分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