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康熙把这个人流放到铁岭, 八国联军可能要全军覆没
亲们看八国联军打北京,清兵组织部队迎战,数倍于洋人的兵力,结果还大败。
其战术性武器落后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大家都觉得清朝科技落后,没有现代化的兵器,拿着冷兵器跟热兵器对抗,自然讨不到便宜。
但是,中国真的没有好的热兵器吗?
事实上,是有的。
那一年,清将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在陕西凤翔府上的城楼上发现了一种火器,别的不说,光开花炮都有二百余枚。所谓开花炮也叫子母炮,一个炮弹打下去,还会炸开,里面的碎片会造成杀伤,这比原本的实心弹当然效率高很多。
左宗棠一看上面的字,是明朝万历年间制作的。他感叹了一声: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就是说我们有这种大杀器三百年了,后面竟然没有研究,真是可惜可惜。
确实,明代的时候,中国的火器就非常厉害了。不说万历年间,就是朱棣时期,就有专门的火器部队。其神机营更是世界领先的火器专门部队。到了万历年间,明将进入朝鲜半岛,抗倭援朝,就有神机营出战,而且发挥了奇效。打得日本人屁滚尿流,当年可是我们以技术性武器压倒日本,没想到在二战,日本却反过来用武器压制了我们。
那么,为什么到了清代,火器的运用没看到大成效呢?
其实,清朝也是研究过火器的,他们以骑兵起家,如果没有火器,想攻破有大炮把守的明城是不容易的,据说努尔哈赤就是在攻城中,被袁崇焕的大炮打伤,不久后挂掉的。
而在后面,后金也引进了红夷大炮,并把它运用在战场,这才能够顺利入关,以及打败南明最终统一全国。
在左宗棠感叹清国没有利器时,其实也是有的,就在北京城的仓库里。只是没有用而已。
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位清国的火器专家,他叫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官吏之家,但从小对机械感兴器,曾经自制过火器。
在康熙年间,吴三桂在云南叛乱,耿精忠在福建响应。戴梓弃笔从戎,跟随清兵出战,在这期间,他就献上了自己制造的连珠火铳。除了会造火器,他对战局的判断也很精准。
这样一来,他就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从此调到了北京。
在北京,他的职务是翰林院侍讲,但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 还是一个火器专家。当时,荷兰人曾经进贡过一种蟠肠鸟枪。这是枪管内有镗线的枪。膛线被称为枪管的灵魂,可以让子弹从径直飞出变为旋转,这样更稳定,射程更远。这种技术是很先进的,直到19世纪才大规模普及,因为不好造。
但戴梓经过研究,造出了这种镗线枪。
此外,他还研究出了子母炮。前面万历发现的子母弹是引进的,到了这里,终于有人可以仿制了。康熙将这个弹命名为威远将军,并在征噶尔丹大展神威。
不过,戴梓这个人却很悲剧,他后面被流放到东北的宁古塔,也就是现在黑龙江的海林市,拍林海雪原的那个地方。一个浙江人流放到那么冰寒之地,当然很惨,一个天才,不能制作火器,只能上街卖字画为生,有时候还要上山吃野果。直到七十七岁才让回家,但也因为贫病交加,很快就死了。
为什么戴梓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主要被同事告了,这个人叫南怀仁。听上去像中国人,其实是个外国人。比利时的传教士,他控告戴梓跟日本人勾结。
这当然是乱讲了。那南怀仁为什么要诬陷戴梓呢,这那当然是同行相轻了。南怀仁也是研究火炮的,也是靠了这个,他才受到康熙的赏识,这出来一个抢生意的,他当然不服气。
这是戴梓的个人悲剧,也未尝不是清国的损失。
而且这个戴梓曾经研究出一个连发枪,可以连发二十八发子弹。
说这是机枪可能是夸张,但说是机枪的稚形,却未免不可能,如果中国走这种科技路发展下去,八国联军一来,可能迎接他们的不是马刀长矛,而是两把交叉射击的类马克沁机枪了。
不是八国联军进北京,而是龙旗飘扬在巴黎铁塔了。
那么,清国明明有机会发展火器,为什么后面没有重视呢?
这可能跟清朝发家有关,清朝的发家就是骑兵,满万不可敌,可是发展火器,天下的军队都用上火器,那清朝怎么保持马背的优势?
再加上,清朝平定新疆之后,长达一百多年的无战争状态,使得火器的实际需求没有延续下去,又封关闭国,不了解外国的情况,等人家拿着大炮打过来时,只有接收不同位面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