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抢走工作之后,人们的收入从哪里来?值得深思
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最大推动力量就是科技进步,尤其是在华为中兴受到美国限制之后,关于科技研发创新的思潮便在公众和企业间广泛发酵。这对于一向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来说,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拥有14亿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的中国,必将在未来几年之内,实现科学技术上的超越,无论美国是否阻挠,都无济于事。
然而,一个经济社会拥有先进的科研成果,是否就代表着这个经济体的全面崛起了呢?并不尽然。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在整个经济社会即将步入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社会的关键时刻。这样的问题,必须值得人们深思,尤其值得当代经济学家们深思。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国家亦是如此。一个国家在科技取得巨大进步之后,就要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转化来源便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民众消费能力。一个良好的经济循环是,生产力的提高,使得老百姓拥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加稳定的社会保障,这样民众才有能力有钱来消费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
这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一些世界顶级科技领域的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经济学领域,我们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或许更大。
传统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研究基础都是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体,其特点是单个经济体人口少、相对社会资源比较丰富。中国则不同,14亿的人口数量级,除了与印度相差无几之外,与其他很多国家人口差额都是10亿以上。这就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好整个国家人口就业、居民收入、家庭收入、消费升级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