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备案冲刺阶段的三大新烦恼
本报记者陈植旧金山报道
导读
部分P2P平台之所以急需更换存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资金存管业务存在业务外包风险。具体而言,有些银行将存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支付机构,由P2P平台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接开展资金结算与划拨,银行仅仅提供通道业务。
正在备案冲刺之际,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周刚(化名)却遇到意外的“烦恼”。
“近期我们在苹果IOS系统里无法更新APP,很多金融办要求整改的产品表述措辞都难以修改,已被监管部门警告存在整改验收不通过风险。”周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究其原因,是苹果公司要求他们需递交类金融机构的资质材料,才能在IOS系统更新自己的移动端APP数据信息,但他们尚未完成备案,缺乏相应有足够说服力的资质材料,导致苹果相关部门以此拒绝APP更新申请。
“现在又回到先有鸡再有蛋,还是先有蛋再有鸡的博弈。”他感慨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除此之外,当前P2P平台在备案冲刺过程还遇到两大严峻挑战,一是各地金融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存管银行属地化管理,加之存管银行白名单的出台,迫使不少P2P平台不得不更换存管银行,由此带来数据迁移、系统对接等方面的磨合,导致整个备案进程被大幅放缓;二是随着《关于加大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整治力度及开展验收工作的通知》(下称“互联网资管新规”)将从P2P平台剥离互联网资管业务一并纳入P2P整改验收考核范畴,令部分P2P平台靠关联公司剥离大额信贷资产,寻求备案的“算盘”彻底落空,等待他们的将是大额信贷资产需迅速清退的难题。
“如今不少平台开始担心,相比备案细则延期发布,这三大新问题有可能令P2P平台整个备案进程前功尽弃。”多家国内P2P平台人士直言,目前他们对此也还没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
存管银行更换、APP更新叫停冲击整改验收成功率
面对APP无法更新窘境,周刚显得颇为无奈——由于拿不出苹果相关部门认可的类金融机构资质材料,目前他们为此僵持了约半个月。
然而,时间不等人。
“上周以来当地金融办已多次督促尽快修改移动端APP关于产品内容的表述,包括不得提到投资安全,不得使用理财字样、将投资改成出借等。若这些产品表述在相关部门现场整改验收环节仍没能调整,很可能会出现整改验收不通过的结果。”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记者了解到,遇到类似难题的P2P平台不在少数。目前他们所能做的,主要是将整改验收申请材料交给苹果相关部门开展紧急沟通,希望对方能以此相信“自己属于类金融机构”,进而开放IOS系统更新APP的权限。
“能否通过苹果方面的审核,有时还得看运气。”周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些平台运气不错,沟通一两次就顺利通过,反之部分平台仍陷入僵局。
除了APP更新被叫停,当前不少P2P平台还面临存管银行替换的新考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随着多个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酝酿推进存管银行属地化、以及存管银行白名单制度,一些感到存管业务操作流程不够合规的P2P平台正悄悄启动更换存管银行工作。
“甚至个别业务规模排名行业前列的P2P平台都有意掉换存管银行。”一家P2P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部分P2P平台之所以急需更换存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资金存管业务存在业务外包风险。具体而言,有些银行将存管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支付机构,由P2P平台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对接开展资金结算与划拨,银行仅仅提供通道业务。
“问题是金融监管部门要求P2P平台需完成资金存管才能申请备案,若平台更换存管银行,相应数据迁移与系统对接将消耗大量时间,即便相关部门拟给出一年整改期,但更换存管银行所耗费的时间仍将大幅放缓平台备案进程。”上述P2P平台负责人分析说。
大额信贷资产清退成心头大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相比存管银行更换与APP更新叫停双重冲击,如今不少P2P平台最担心的,是自身原先剥离的大额信贷业务能否快速清退。
“原以为通过关联机构剥离大额信贷业务就能轻装上阵,容易获得备案资质,现在看起来算盘打错了。”一家华东地区大型P2P平台业务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他们30%业务属于超过100万元的大额信贷。为了满足备案条件,他所在平台通过设立关联公司单独管理这笔大额信贷业务,推动大额信贷资产从P2P平台剥离。
但他没想到的是,随着《互联网资管新规》出台,当地金融办人士明确告知——P2P平台关联公司的大额信贷业务将被纳入P2P平台整改验收范畴,若平台在规定期限无法清退这些大额信贷业务,将存在整改验收被否、备案难以申请的风险。
因此他所在的P2P平台内部迅速举行多次会议讨论应对策略,一是采取措施督促借款企业提前还清大额借款,二是拿出部分自有资金提前还贷,将本金支付给投资者。
“此举反而招致不少投资者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因为他们认为平台提前还贷,让他们少收了利息。”他感慨说。考虑到地方金融办拟将平台投诉数量逐步递减纳入备案考量范畴,他所在的P2P平台只好先垫付相应利息给投资者,尽可能安抚他们情绪。
“有些P2P平台为了备案获批,的确是竭尽所能。”佐助控股联合创始人厉晗赟在朗迪美国峰会间隙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直言。他发现,不少大额信贷业务占比较高的P2P平台仍然面临清退难题。
记者多方了解到,为此他们开始与私募基金接触,希望后者能以合理价格收购大额信贷资产。此举好处是私募基金作为独立第三方机构替平台“剥离”大额信贷资产,规避了此前关联机构内幕交易的质疑,但代价是双方可能会签订一份风险补偿抽屉协议,若这笔信贷资产出现坏账,P2P平台将以预付风险准备金等方式将损失额补偿给私募基金。
“这种心存侥幸的灰色操作方式反而得不偿失。”厉晗赟告诉记者,当前监管部门比较倾向采取“合规一家、验收一家、备案一家”的做法,若P2P平台没能有效纠正各种违规操作问题,而是绞尽脑汁钻政策空子,最终很有可能被挡在备案大门之外。
(编辑:闫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