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的米格25为什么全身用不锈钢?
米格25的诞生是在五十到六十年代,美英远程战略轰炸机严重威胁苏联远东西伯利亚的国土放空安全,美国U-2肆无忌惮的在苏联领空两万五千米的高度横行达四年之久的背景下而研制出来的。当时,苏联给其定下的目标就是,达到两倍音速,两万米高空高度的双二目标。除了应付英美远程战略轰炸机、U-2外,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查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米格-25大量采用了不锈钢结构。
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得米格-25在最大三倍音速的情况下抵抗机表400摄氏度的高温。保证了米格25作为截击机良好的机身强度和高速机动性。
米格-25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5大量采用了不锈钢结构,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是世界上闯过“热障”(M2.5)仅有的三种有人驾驶飞机之一(另两种是美国的SR-71和俄罗斯的米格31)。米格-25战斗机总产量约1200架左右,其中60%是侦察型,30%是截击型,10%是双座教练型。除在前苏联空军中服役外,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但这样的高密度材料却给米格-25带来了更大的重量和更高的耗油量,在其突破3马赫高速飞行时油料不能支撑太久,而且机体本身的高重量也一定限制了其载弹量,因此,米格-25只是一架能够高速运行的战斗机,在真正的与F4鬼怪等同时代先进战机作战时仅仅有一定的速度优势,而这一点也在实战中被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