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上座数据引发争议, 背后是权力制衡的天平倾斜

F1上座数据引发争议, 背后是权力制衡的天平倾斜

在公布大奖赛上座数据后,F1一时陷入风口浪尖。他们给出的结果与大奖赛主办方的数字相互矛盾,按F1的说法,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系统性错误”。

F1于几周前发布了2017年大奖赛的上座数据,但当本文作者在BBC的报道中指出其中的错误后,F1又发布了一份修改版。新的版本主要对20站分站赛中18站的数据进行了调整,降低了2016到2017年各站上座人数的涨幅比。

F1在最初的声明中表示,“共有400万名观众现场观看了2017年F1世界锦标赛的20站分站赛,较2016年增长8%”。事实上,按F1声明中的数据计算,实际的涨幅应为8.8%,几乎各项计算最终结果的指标都存在偏差。

据报道,奥地利大奖赛的上座人数提升达41%,由2016年的8.5万人增至今年的14.5万人,尽管这一涨幅实际为71%。同样地,F1声称意大利大奖赛的上座人数上涨20.3%,从14.75万人来到18.5万人。但实际的数字应为25.4%。

最重大的一个错误出在今年六月在巴库进行的阿塞拜疆大奖赛。根据F1在声明中提供的数据,今年阿塞拜疆站的观众数量为71451人,较去年的3万人提升58%。但如果按F1给定的数字计算,真实涨幅应为138.2%。

这对F1而言无疑是颇为尴尬的,要知道,这还是F1首次在赛季末公布上座情况报告。该声明引述了F1商业总监肖恩·布拉奇斯(Sean Bratches)的原话,并得到路透社、NBC以及福克斯体育等世界各地媒体的报道。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有一家媒体注意到声明中的数据充斥着基本性错误。

经验丰富的F1新闻官卢卡·科拉扬尼(Luca Colajanni)对此事的处理堪称无懈可击。他告知BBC“百分比计算中存在系统性错误”,并将含有正确数据的修改版声明提供给后者。

尽管F1修改了其上座数据中出现的百分比错误,但还是与大奖赛组织者提供的数据存在出入。由于百分比错误的数字低于实际情况,经修改后的结果显示:上座人数的涨幅数字最多甚至四倍于赛事组织者给出的数据。

最明显的例子又是阿塞拜疆大奖赛。F1在修改后的声明中指出,今年阿塞拜疆站的上座人数较去年增长138.2%。但在赛事结束后,阿塞拜疆站的主办方,巴库城市赛道(Baku City Circuit)发布了一份声明,表示今年赛事上座人数为71541人,“门票销量比去年赛事首次举办时提高30%”。F1的统计结果是这一数字的四倍有余,而这引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巴库方面的数据显示,去年阿塞拜疆大奖赛的上座人数达到55032人,但F1在修改前后的两份声明中都声称,有3万人现场观看了去年的赛事。

F1上座数据引发争议, 背后是权力制衡的天平倾斜

F1在声明中称其数据“由大奖赛各分站的主办方在赛季中提供”,也就是说,如果2016年阿塞拜疆站的上座人数确如F1给出的3万人,那就意味着主办方将数字抬到了55032人。或者,若巴库城市赛道的统计结果准确无误,则是F1在抬高其上座人数涨幅比。

这一事件可能会将F1同阿塞拜疆大奖赛的主办方置于冲突之中,而这不会是F1第一次陷入此类泥潭。今年三月,F1大股东自由传媒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格雷格·马菲(Greg Maffei)批评阿塞拜疆大奖赛完全就是砸钱的结果。

自由传媒集团于今年一月以80亿美元的价格从私募股份公司CVC手中购得F1,但F1与阿塞拜疆的合同是由前任掌门伯尼·埃克莱斯顿(Bernie Ecclestone)签订的。据本文作者在BBC报道中描述,马菲对埃克莱斯顿签下新赛事背后的诱因进行了一番解释:“我还能干多久?能有多少回报?我们索性就在巴库这种地方举办赛事好了,他们会支付我们一大笔钱,对F1长期的品牌与业务发展则无甚帮助。我们的工作应该是寻找那些既可以为我们带来不菲收益,同时帮助我们建立产品的合作伙伴。”

谈及F1和巴库方面在统计结果上的矛盾,科拉扬尼表示:“这就是我们从主办方那里得到的数据。”有趣的是,双方不仅在2016年的结果上存在分歧,就连2017年的上座人数也不一致。

F1统计的2017年阿塞拜疆站上座人数为71451人,与巴库城市赛道的71541人略有出入。与之类似的是,阿布扎比大奖赛主办方称今年赛事上座人数约为14.5万人,但F1的统计结果是19.5万人。巴西站也出现了数据偏差的情况,主办方得出的结果是11.273万人,F1的数字则为14.1218万人。

这些差异背后有一种可能的解释。部分主办方公布的上座人数仅仅是基于门票销售情况计算的,因为政府会以此计算税收。而F1得到的数据中还包括了免费赠予赞助商、慈善机构以及VIP观众的门票。

不论导致这些差异出现的成因为何,单就百分比计算错误而言,就足以引发世人对F1运作过程中制衡机制的深刻质疑。百分比错误也好,与主办方的数据存在矛盾也罢,都不是探讨的重点。任何人都会犯错,所以这本身算不上严重。但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数据并未被大公司中常见的制衡机制剔除。正如推特用户Alan Dove所言:“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投资了数十亿,这家公司却出现再基本不过的数学错误,你一定会非常非常担忧。”

所以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尽管F1此前从未公布过上座情况报告,但也并非首次发布此类分析。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间,F1曾将更为详尽的数据公之于众。

2006年至今,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一个团队每年都会收集每一站大奖赛最高和最低票价,以及从周五到周日的上座情况的相关信息。这是一座信息的富矿,该团队会于每年出版发布一份名为《方程式财富与大奖赛上座情况报告》(Formula Money Grand Prix Attendance Report)的年度总结,将各项数据对公众开放。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作者参与了报告汇编与数据采集的工作,尽管这些信息直接来自于各赛事主办方的独立信源。

2017年的《财富与上座报告》涵盖了191场赛事的573个比赛日,得出了与F1声明完全不同的结论。二者的统计方法也存在差异,不同于F1的声明,这份报告中包括了去年举办而今年取消的德国大奖赛。F1则并未将德国站纳入统计,导致其得出的上座人数低于实际数字,从而使得今年的涨幅提升。

该报告披露,2017年的总上座人数为368.8158万人,较去年上涨4.4%,20站大奖赛中的13站迎来了上座人数提升。这背后存在三个推动力。

F1上座数据引发争议, 背后是权力制衡的天平倾斜

首先是本土车手效应。最明显的例子是比利时站,大量荷兰车迷穿越国境,一睹他们的英雄、红牛车手马克斯·维斯塔潘(Max Verstappen)的赛场表现。与维斯塔潘刚刚开启F1生涯的2015年相比,比利时站今年的上座人数已上涨60.6%。

其次,颇为讽刺的是,德国大奖赛的退出似乎对其邻近国家赛事的上座情况产生了正面效应。经过2015年的缺席,德国大奖赛在2016年迎来回归。奥地利大奖赛、匈牙利大奖赛和意大利大奖赛随之受到影响,上座人数分别遭遇28.4%、5.4%和20.9%的滑落。而今年的德国大奖赛又一次缺席,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三站的上座人数分别回升70.6%、13.1%与9.4%。但这三站的上座情况可能会在2018年遭遇重创,除了将再度回归的德国大奖赛之外,法国大奖赛也将在阔别九年后重登F1的舞台。

引发上座人数激增的第三个因素,可能是观众“希望在赛事告别前最后看一眼”的心理。在赛事主办方宣布2017年将是马来西亚大奖赛的告别季后,大马站的上座人数较2016年上涨31.9%,达到11.0604万人。而新加坡大奖赛上座人数攀升的背后,或许正是其不甚明朗的未来引发的效应。今年新加坡站的上座人数为26.04万人,较去年提升18.9%。新加坡方在大奖赛开始的第一天才签下新合同,因此车迷们在买票时并不知道他们未来还能在本土观看F1赛事。

2017年的《财富与上座报告》中新加入了“投资回报”一项。投资回报的衡量标准是平均每百万美元承办费用对应的观众数量。居于首位的是摩纳哥大奖赛,三天共吸引近8.4万观众,而没有承办开销。次之的为加拿大大奖赛,每百万开销对应约2.4万观众。在“维斯塔潘效应”的作用下,比利时大奖赛的“投资回报”位列榜单第三,每百万开销可以吸引17667名观众。就此来看,比利时站的未来较为明朗。

F1上座数据引发争议, 背后是权力制衡的天平倾斜

F1素来以高昂的承办费用著称。目前的20个赛事主办方平均每年要向自由传媒的附属机构支付约3110万美元,承办成本每年还会有最多达5%的递增。由于这笔费用通常由当地政府承担,这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与其他体育赛事的主办方不同,F1承办者通常不会从赛事的转播收入,官方的现场接待费用,甚至是现场广告收入中分得一杯羹。这些收入源大多也流向自由传媒集团,使得大奖赛主办方往往只能用门票收入弥补承办开销。

不少政府选择为赛事的承办费用买单,因为F1提供了一个向全世界车迷展示承办国家魅力的机遇。英国《独立报》的报道显示,2016年F1的全球观众数量为3.9亿人。此外,观众的消费行为可以直接为政府带来税收。正因如此,“投资回报”越高,政府也就越可能为承办赛事投入资金。

F1的上座人数或许并未达到其声明中所说的“上涨8.8%”,但4.4%也绝非是难堪的数字。自由传媒集团在今年一月才接手F1,很难说上座人数提升在多大程度上是新管理层参与的结果。但无论如何,这个结果也难言出色。《财富与上座报告》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涨幅达到6.3%。当然,并非仅有这个领域存在提升空间,毕竟,F1在处理数学问题方面显然还算不上是个中高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