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学界: 中国GDP有望达8%? 企业负债成主要问题
北京时间1月11日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中美数十位经济专家参会,围绕“解读中国经济新时代”等热点议题展开讨论,对中国经济总体走势和改革成效呈乐观态度的同时,指出目前主要国企的债务过高、投资回报过低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秦晓与林毅夫都肯定了中国经济的乐观走势和改革成就。招商银行原董事长秦晓提到,目前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都在增长,收益率曲线平缓,这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两个重要表征。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中国目前有超过400个改革项目正在进行,将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他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前完成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成功转换,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这一成就的经济体。
林毅夫强调,在最乐观情况下,中国有潜力在未来十几年内保持8%~9%的GDP增长率,目前中国的形势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中国台湾,1977年的韩国相同。这四个东亚经济体都曾经在在人均GDP为美国的21%的基础上,取得了持续20年左右8%到9%的年均增长率,那就意味着中国从2008年开始有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
与两位中国经济学家的乐观态度不同,PIIE高级研究员Nicholas Lardy则重点讨论了中国经济中国有企业面临的债务过高、投资回报过低的问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图表显示,将2011年和2015年的国企利润与投资额相比较,2015年的投资额比2011年高出了2万亿左右,但利润却基本没有变化,意味着新增的2万个亿投资几乎没有带来收益。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领域的国有企业资产收益率都在逐年下降,在2007年制造业国企曾达到6%的高点,但在2015年均只有2%左右。
2010到2015年间,私人部门的债务有了显著缩减,但国有企业债务起初远低于私人债务,却在近年迅速增加,国有企业债务占总债务比重由36%升高到了69%;与此同时亏损的国企数量在逐年显著增加;私营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即公司通过债务筹资的比率,一般情况下不宜过高)得到有效改善,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则从2006年开始不断攀升至2015年的160%左右,远远高出私营企业110%杠杆率的数字。
数字背后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情形:由于亏损,企业通过接着举债增大投资,但投资回报率过低,导致了更大的亏损,只得借更多的钱,继续加大投资……
为解决这一问题,Lardy表示中国政府已经表现了愿意减缓增长速度以追求更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达到林毅夫的乐观估计下8%的GDP增长,但在目前不断深入改革的背景下,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中国2018年GDP增长率的预测普遍在6.5%至7%的区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