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社交梦的支付宝,就不能做个安静的金融平台吗?
从年初散尽两亿却换来骂名的敬业福,到“校园日记”卖肉赚眼球的支付鸨,在大家用AR满地找红包后,却突然发现这个管钱的App不再安全了。
那边厢马云爸爸还在美国跟特朗普谈笑风生,这边厢后院就“失火”了。
这次是因为支付宝的安全漏洞被刷了屏。从年初散尽两亿却换来骂名的敬业福,到“校园日记”卖肉赚眼球的支付鸨,在大家用AR满地找红包后,却突然发现这个管钱的App不再安全了。
作为有4.5亿实名用户、占据了71%支付笔数的支付宝,在今年却不曾在安全保护上发力,而是频频试水社交。但此次爆出的支付宝登录、改密码漏洞,却正是出现在熟人社交领域。
登录手机账号——选择忘记密码——手机不在身边——淘宝买过的东西9图选1个——好友验证9图选一个——登陆成功——扫二维码验证可支付。
吓得小编赶紧把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解绑,余额宝上的资金也赶紧转移。
尽管支付宝随后对漏洞打了补丁,但安全风险的暴露还是让广大支付宝用户感到威胁:这意味着在此之前,了解支付宝用户的亲朋好友、淘宝卖家乃至快递小哥都有潜在机会登陆你的支付宝,借用你的花呗,更改你的付款码,顺走你的余额宝。
这一年支付宝峰回路转,每每登上头条都是因为各种负面消息,难怪有人感慨,这届阿里公关真是赶不上百度公关。
社交与支付的碰撞
在2016年之前,支付宝一直在安安静静地做淘宝的后盾,用户的小金库。2013年还推出了与之绑定的余额宝,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元年,目前依然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
我们都认为它会在网上银行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支付宝确做起了社交产品的梦。
从微信开始做支付后,支付宝就越来越不淡定,但是做“银行聊天室”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因此出现了社交关系链中的资金安全漏洞。
密码丢失后,最正常的途径是验证个人私密信息。但个人私密信息的社交公开化,则直接成为了危机的源头。已购买的物品、微信号、手机号、甚至银行卡号都有可能公之于众。而在此平台上暴露的隐私则直接可以登录到支付宝中从而入侵财产。从这种层面而言,支付宝,不仅仅没有做好社交,也没考虑好社交应该与支付宝的原生功能怎么连接,似乎只是单纯不希望微信成为一家独大的社交+支付平台。
喜欢在银行门口聊天的,不是骗子就得等着被骗。你愿意天天拿着银行卡号和别人聊天谈心吗?
将资金相关的信息与社交功能进行绑定,这个做法或许一开始就是错的。
最便捷也最致命
“陌生人有5分之一的机会登录你支付宝,熟人有百分之百机会登录你的支付宝”,此消息最初是由网友爆出的。
然而在知乎上,一位阿里员工发帖说,“这个问题我十几天前就在内网反馈过了,支付宝的人说有环境判断,不是bug,是为了平衡体验和安全性,然而支付宝存几十万的我,表示最好是让我生成RSA,自己持有私钥支付宝服务器拿公钥,这样体验最好。”
其实安全才是人们对理财产品的最终诉求,而非社交等其他附属功能。
体验好、便捷,支付宝产品经理追求的特性其实也正是支付宝兴起的原因。为什么人们不愿再去银行理财,不愿用现金支付,就是因为扫码支付、在线转账的便捷超出想象。然而任何东西都有边界,这种便捷体现在认证安全上,就成了致命问题。如果说打造熟人社交是暴露隐私、造成安全风险的前提,那这种一切都便捷的思维模式,才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根本原因。
即使丢失密码,我也会给你提供最便捷的找回渠道。对于类似银行的理财平台,这种思路很可笑。安全永远至上,层层把控的银行虽然手续繁琐、人们也从没抛弃它。线上的便捷,永远要把线下的复杂考虑在内。
闹剧背后的危机
消息一出,吃瓜群众们纷纷开始尝试所谓的熟人盗号,发现的确“亲测有效”。支付宝则迅速发布声明,将此种找回账号的方式限定在用户本机上。
经寻找中国创客记者与周围朋友进行尝试,下午再做实验时,发现忘记密码后第一步必须绑定用户本人银行卡,且需要通过银行进行身份二次验证。
支付宝的反应堪称光速,解决也很及时。但背后却也更让人焦虑:这种简单的、可以及时处理的问题为何没有及早发现并及时修正,而是当成为大规模舆论事件后才调整呢?对于最核心的安全问题,支付宝到底付出了多大的精力来维护?
从这份官方声明中能了解到,支付宝漏洞是一种多因素影响下的特殊情况,即支付宝的风控系统会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启动该类型的登录方式。这也是为何爆出了消息却没有大规模支付宝财产被盗的原因。但“熟人盗号”可行性存在的本身,就已经为4.5亿用户带来了高额的风险。
财产平台应该是越封闭越隐私才能越有安全感。从社交化之始,支付宝的迭代都让人不知所云。1+1不代表更多,盲目的增加有时会给产品减分,甚至会忽略用户最重要的诉求。
有句很俗的话叫“不忘初心”,送给支付宝产品经理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