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玛花开》 花开四川遍野芬芳
11月20日,正值一年一度的彝族年。在彝族百姓欢度佳节的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在电视剧《索玛花开》专家研讨会上,热议这部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创作背景的电视剧。
《索玛花开》从11月6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收视率节节攀升,掀起了一股追剧热潮。这部剧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呢?与会的专家各抒己见,道出其中缘由。
□本报记者 杨琳
难能可贵的现实题材
“电视剧《索玛花开》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全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上周五,该剧的收视率达到1.16%。这部没有一线演员,没有‘小鲜肉’‘小鲜花’的电视剧能持续吸引观众,说明观众是实实在在地关注它。”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项目部副主任王浩一上来就忍不住分享《索玛花开》的赫赫“战绩”。
为何“四川造”电视剧如此受欢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题材取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指出,《索玛花开》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切关注现实,没有对现实的深情关注做不到这样的成绩。实际上,《索玛花开》不仅关注现实题材,更精准地关注了少数民族题材,“这部电视剧是少数民族地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现实写照。”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永亮表示,这部剧是一种历史文献式的作品,它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的资源,给民族习俗的教科书增添了一份很好的文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任何作品都不是凭空而降,都是艺术家对历史、现实、时代提炼的产物。”
充满个性的艺术表达
《索玛花开》主创团队在前期筹备工作中花了大量的时间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做了扎实的采访工作,才有了一个个丰富饱满的人物:果敢干练的第一书记王敏、性格直爽的木呷、雷厉风行的王德江……
在《急诊科医生》《猎场》等电视剧的热播下,《索玛花开》能引发如此关注,必然离不开电视剧本身的艺术价值。杨铮认为,《索玛花开》成功塑造了以王敏为代表的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形象,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高尚精神。
有了核心人物,如何叙事也非常关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陈超英认为,《索玛花开》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王敏一开始接替受伤的未婚夫周林到谷莫村当第一书记,好与周林早日结婚,看上去不那么‘高大上’,但在经历了扶贫路上的艰难险阻后,王敏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在帮助村里脱贫致富后,又去了周林牺牲的地方帮助‘悬崖村’扶贫,人物形象就高大立体了起来。”陈超英说,在结构方式上,该剧用反转的手法解构剧情,设置矛盾冲突,形成悬念,合情合理,让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
媒介环境快速变化的今天,年轻观众群体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研讨会现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文祥毫不避讳地指出,目前在电视平台播出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就是网络。
“在网络上受欢迎的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呢?是玄幻、仙侠、青春爱情、悬疑,等等,还有头部IP(知识产权)。”彭文祥认为,在这种环境下,《索玛花开》贴近艺术的本源,“艺术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要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反映我们时代的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
这样的主旋律作品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吗?彭文祥的答案是肯定的。彭文祥说:“《索玛花开》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第一书记形象,年轻、高学历、有干劲。我们从中看到第一书记的担当,她的知识丰富,有创新的胆识和时不我待的气势,这在荧屏上是少见的,而且很接地气。我们大多数年轻人的形象或文艺作品中年轻人的形象都是自我打拼、自我奋斗的形象,为国家大事业打拼的不多,但这是很重要的形象。”
此外,剧中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运用的方法与时俱进,让专家眼前一亮,也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杨铮说,当谷莫村村民为争贫困户“打破头”时,王敏用大数据来化解矛盾,后来还引入了互联网+农业的概念,“这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
彭文祥还认为,该剧能打动年轻人,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并非说教式,而是在真实人物、事件中提炼出真、善、美。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