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时髦的道路上,李宁这些年走过的路可以写成一部心酸血泪史
讲真,国产品牌真的不一样了。无论是早些时候的百雀羚、谢馥春,还是近来的海澜之家、李宁,甚至是时尚绝缘体的新华书店,都一改国产品牌老气陈旧的形象,大有焕发第二春之势。不过,年轻人的生意真有那么好做?我们将用三篇文章为你讲述海澜之家、李宁、新华书店的转型过程,这是本系列的第二篇。
第一篇:当海澜之家变成了无印良品,你一年要逛几次?
年轻化,几乎是所有品牌都在做的事,有的成功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引领了时尚潮流;有的则碰得头破血流,成为失意者。李宁应该是属于不仅用力过猛而且运气还不太好的那种。
(图片来自:Nowre)
回顾李宁近十年的转型道路,倒是应了它那句著名的口号:“一切皆有可能。”人一旦倒霉,喝口水都塞牙缝。
想讨好 90 后,却得罪了 80 后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90 后李宁”的系列广告?没印象也正常,毕竟画风是这样的↓↓↓
虽然按成立时间来算,李宁也可以算进“90 后”行列,但显然它一点都不了解 90 后,犯了厂商们“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误解”的通病。
这波广告的出现,主要是配合李宁的品牌重塑计划。2010 年,李宁换掉了 logo,口号也变成了“Make the Change(让改变发生)”。
说到口号,李宁李宁其实挺冤的,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广告是在 2002 年提出的,比阿迪达斯的“没有什么不可能(Impossible is Nothing)”早了两年,但不知为何,总给人一种李宁山寨了阿迪达斯口号的错觉,这是题外话。
走年轻化路线,本是品牌转型的常规思路,没毛病,但像李宁这样“倒贴 90 后”,又把老用户拒之门外的操作,却也让人看不懂。
毕竟李宁称霸体操界时,别说 90 后,很多 80 后根本都还没出世,对李宁的印象也就仅限于“体操王子”的光环和 2008 年奥运会开幕式的火炬手了,突然要让他们认同李宁是给年轻人用的品牌,不禁要问“是什么给你的勇气?”
何况 2010 年左右,90 后们大多还没有经济独立,家里的财政大权还掌握在爸妈手中,但这些对李宁有感情、有共鸣长辈们,如今却被告知李宁是 90 后的李宁,已过而立或不惑之年的叔叔阿姨们,对不起,我们的产品是卖给 90 后的。
于是,2011 年,也就是换商标的第二年,李宁全年收入 89.29 亿元,同比下滑 5.8%,利润总额 6.3 亿,大跌 59.2%。虽然业绩的下滑有多方面原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品牌转型的失败。
从 2012 年开始,一直到 2014 年,连续三年李宁都处于亏损状态,为了去库存而展开的各种清仓大甩卖,更是让李宁直接被划入了廉价国货的行列。
总之,踩到了错误的时间节点的李宁,改头换面之后,既没有讨得 90 后的欢心,还把原来的金主 70、80 后得罪了,光用运气不好,这倒也不是一句运气不好就解释得通的。